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1月13日,小年前一天,是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赶大集的日子。说起延集集的渊源,村里人一脸自豪:“听老人说,俺村的大集明朝就有了。”
抻面、切条,两层一叠一捏下锅,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三十年来,凭借别致的外形、酥脆的口感,张好军的油条成为延集集上独特的味道记忆。“炸油条没什么诀窍,油好面好就能做得好吃。”55岁的张好军一边说着,一边忙活着。摊位前的显眼位置,摆放着成桶的棉籽油,只为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靠着一手炸油条的绝活儿,张好军维持着家庭生计,养大了两个闺女。夏天凌晨两三点出摊,冬天四五点就来,多的时候一上午要用掉一百斤面。回忆起这些年来的忙忙碌碌,张好军却不觉得累。之前因为疫情,在家憋了几个月没捞着赶集,张好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活儿干,有累吃,才能挣着钱!”
大集上,老味道成为招徕顾客的法宝。腌香椿芽,把初春的味道保鲜到了数九寒天;六毛钱一个的肉包子,皮薄馅足裹满了诚意;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男女老少的目光;卖了二十年的地瓜粉条依然畅销,“有嚼头,耐煮,就好这口儿”。豆腐摊主推销起自家产品有板有眼:“我用石磨磨浆,卤水点卤,豆腐虽然看上去不是特别白嫩,但是味道绝对一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购物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然而,农村大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萦绕人们心头割舍不断的情愫。大集上,“张好军们”急盼着大集更加热闹。卖春联的摊主直言:“之前不敢进太多货,怕卖不了。看这架势,下一个集买卖肯定会更好。”
温馨的烟火气,氤氲出延集村老百姓的好日子。“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了五十万元。”说起村子的发展,延集村党支部副书记延康打开了话匣子,“全村两千多亩土地都进行了流转,培育出轮胎橡胶、石油化工、汽车配件等产业。”村民不仅能领到土地流转金,还能去周边企业工作,月薪达到了四五千元。因为延集村村民消费能力强,卖干货的滨州人王强直接在延集村租房定居,买卖还实现了周边大集的全覆盖。如今,延集村光流动人口就突破了七百,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不知不觉中,穿过大集的菜市场,绕过新建成的幼儿园,来到了延伯真故居前。延伯真是全省最早的十七名中国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8月,他受省委指示,回延集村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将延集党小组转升为中共延集支部(亦称广寿支部),这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延伯真故居里,青翠的竹子寒风中矗立,傲然挺拔;故居外,年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同行的工作人员不禁感慨:“这抚慰人心的烟火气息,不正是先辈矢志奋斗的目标吗?”
(记者:文/王文朋 视频、图/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