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盐碱地上崛起“种业硅谷”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亩产超270公斤!”日前,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豆种植地块,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一脸欣喜,他们团队完全雨养种植的30亩耐盐碱大豆“科豆35”实收测产,产量再创新高。

  “盐碱地开发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尤其在含盐量4.5‰至6.5‰的重度盐碱地上,创造这样产量,真是很了不起。”测产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钱前称赞道。

  “包袱”变资源,劣势成优势,关键在理念转变。“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视察时指出,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这为我们开发好、利用好盐碱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刘辰勇表示,示范区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转化,昔日“不毛之地”崛起了“种业硅谷”。

  “‘种业硅谷’怎么建?知根知底是关键。”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雷善清说,与东营市签订合作协议后,地理资源所全面参与了示范区地表、地上、地下盐碱地立体开发利用工作,初步摸清示范区盐碱地“底数”,为盐碱地土壤改造、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品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示范区还通过与各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布局构建“设立一个法人机构——建设一处科研中心——提供一块科研基地——实施一批科研项目”的四个一科技创新体系,有效集聚起各种创新要素,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通俗点儿说,就是打破人事、组织等限制,给科研人员找一个‘自己的家’。”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科副科长王文慧介绍,示范区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设立分支机构7家、科研基地8处、科研平台29个,吸引63支专家团队、193名高层次人才长期入驻,围绕耐盐作物、林草、水产、畜牧等4个品类,创制耐盐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新种质10000余份,建立起我国唯一的耐盐牧草长穗偃麦草遗传资源库,建成榆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并从中培育申报盐黄香粳、科豆35、中紫4号、中饲1877林木等新品种13个,蹚出了种业创新的示范区路径。

  更可喜的是,示范区始终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背靠科研院所资源,引入种业企业的同时,在今年7月联合全市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等,成立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努力将各类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院所研发,企业转化,逐步擦亮示范区种业基地品牌,让中国大地种上更多中国良种。”负责试种和推广中紫4号高营养水稻的东营达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力说。

  好种业支撑好发展。近年来,示范区先后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我市农业领域唯一的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拥有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7.6万亩,对虾、大闸蟹、海参等水产养殖面积3.67万亩。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1.48亿元。

  (记者 周乃东)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