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义和镇:创新发展奏强音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聚力奋进谋发展,实干笃行谱新篇。去年以来,河口区义和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锚定“鲁北工贸重镇、现代农业强镇、康养宜居小镇”目标定位,坚持“忠诚、担当、规范、为民”工作理念,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奏响了创新发展最强音,谱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

  全力奏响盐碱地种业振兴曲

  9月23日,第五届中国大豆高峰论坛暨盐碱地大豆种业现场会在河口区义和镇举办。大会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召开,线上观看人次达132万,论坛得到了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团体的高度重视和种子企业的大力支持。在这次大会上,义和镇盐碱地大豆示范基地共展示大豆品种80个,田间鉴评专家组对参展品种的田间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共评选出10个专家推荐品种,其中由渤海圣丰种业培育的耐盐碱大豆品种——齐黄34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第五届中国大豆高峰论坛暨盐碱地大豆种业现场会的成功举办是义和镇大力推进耐盐碱大豆种业创新发展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

  渤海圣丰种业研究院

  去年以来,义和镇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盐碱地资源优势,携手渤海圣丰种业合作建立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共同建设国家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研发基地和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全力打造黄河流域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和产业创新高地。作为河口区典型的农业乡镇,义和镇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滨海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很大一部分土地盐分含量在0.5%以上,是全市盐碱地梯度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在耐盐碱作物种质培育上具有天然的条件优势。

  为加快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义和镇主动当好“店小二”,全方位搞好服务工作。自项目启动以来,义和镇聚力党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先后整合闲置土地1500余亩、高温大棚1200平方米和办公楼房1500平方米,为项目建设解决了办公用房、科研用房和建设加工厂、种子繁育基地所需土地资源。目前,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已先后建成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种子智能加工厂一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生物育种实验室与种质资源库一座和耐盐碱大豆育繁推基地一个,种植耐盐碱大豆试验品种300多个。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加快推进大豆种业创新发展,义和镇借助“高校专家教授河口行”系列活动的开展,广泛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教授赴义和考察指导,并在渤海圣丰种业建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校企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为助力企业发展和推动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已有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30多位师生到圣丰种业考察交流,为义和耐盐碱大豆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规划时,义和镇党委书记戴鹏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辖区盐碱地资源和圣丰种业优势,大力培育适应更高盐碱度的大豆、小麦、花生新品种。力争到2025年,配制耐盐大豆杂交组合300个,选育高代耐盐大豆新品系20个,改良耐盐大豆新品种3至5个,打响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种质品牌。”

 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答卷”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幸福。“民生工程”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全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地方,只有在关注民生上取得长足进步,百姓才会真切地感到幸福和温暖。

  “现在村子里又干净又漂亮,整齐划一的路灯,干净整洁的街道,排水沟由‘明沟’变成了‘暗渠’,走在大街上心情可舒畅了。”日前,在义和镇东南村,几位早起遛弯的老年人看着新改造完成的排水沟乐呵呵地说,“没想到咱们反映的排水沟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件实事真是办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啦!”

/

  河口区中医院医康养服务中心

  近年来,义和镇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从抓好产业发展、推进富民安居、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等重点方向,着力推进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方位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围绕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义和镇着力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实施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对现有农村小学进行改造升级,改善办学条件。发挥区中医院的带头作用,整合辖区医疗资源,同时对现有的卫生室进行优化整合,推动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高效协同。同时,积极探索“一体三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构建“4+N”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服务项目化”“队伍联盟化”“管理积分化”三大措施,调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党——社——群”层层递进、合并用力的乡村治理力量集群,全面提升党建引领网格化乡村治理水平。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义和镇以项目建设带动民生改善,全力推进总投资2.18亿元的“锦绣河口”设施农业产业园、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等14个重点产业项目,持续抓好14个扶贫项目和15个“跨村联建”项目运营,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同时,紧紧围绕康养宜居小镇建设,先后实施了义和镇污水处理厂、坑塘水体清洁达标等系列工程,扎实推进中医院医康养、颐正新天地、农村卫生公厕、福园公墓、西黄河故道锦绣田园乡村旅游区等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城乡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品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

  “锦绣河口”设施农业示范园

  “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上来。”义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雯雯介绍道。2021年以来,义和镇把加快农村“三变”改革作为推进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推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带动、产业致富”,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务实创新,蹚出了一条具有义和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全镇已有32个自然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建立股份合作社35家,实施大牟蒲草编织、果立方·梁家果社现代苹果示范园、宝一与德民香菇种植大棚等项目21个,带动村集体增收210万元、群众增收1160万元。

 “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俺家现在已经积累了120多分,你家积分现在多少了?”这是义和镇大山村村民见面经常问的话。自2021年以来,大山村的街道比过去整洁了许多,干净的庭院、盛开的鲜花,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都得益于村里从去年开始实行的“信用积分”制度。

  针对基层治理工作中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义和镇始终在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新办法上下功夫,最终以大山村作为试点推广实施,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幸福家园。村民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志愿服务就可以获得积分,然后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以“信用积分”管理制度与村规民约为基础,以村民“积分”为抓手,满足了村里与村民的“双向需求”,同时促进了乡村治理的“量质齐升”。

  义和镇党委副书记于小兵介绍,村党支部将村级事务细化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5大项23小项,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引导党员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同时,实施“积分倒扣制”,对存在破坏公共财产、污染环境等5大项35小项行为进行倒扣积分。为方便积分的公开透明,村党支部制作了一批“公示牌”挂在每个村民的家门口,通过扫描“公示牌”上的二维码可以查看到该户村民的积分情况,对于不方便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村党支部在村里的休息处设置了“信用积分榜”记录积分情况。

  “建立公平公正的积分评价体系是推广积分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石。”义和镇党委组织委员李白璐介绍说,为确保村民信用积分认定的公平、公正,义和镇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积分制考评小组,实施“村民申报、党员大会审核、考评小组评审”机制,定期对个人积分情况进行统计,并实施“积分定榜”行动,每月制定“积分红黑榜”。

  义和镇推行“积分制管理+正能量超市”的管理机制,由村级党支部领办超市,整合集体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作为超市运行保障,每季度村民可以利用志愿服务、门前“三包”、孝老爱幼等行动获得的积分换取菜盆、洗洁精和卫生纸等生活用品,让村民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

 “家门口”乐享文化惠民新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来滋养百姓身心,用文化建设来凝聚发展合力,让更多群众畅享文化盛宴,让多彩文化为群众幸福生活“加分”。

  “俺们的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大了,每天大家都会到小区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交流了感情。”日前,在义和镇颐和家园小区,正在带领大家跳广场舞的同合自然村文化管理员刘德英高兴地说,“现在,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不仅每天能跳广场舞,还能在‘家门口’免费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和数字电影呢!”

  近年来,义和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擦亮“文化惠民”名片,让“文化阳光”照亮群众幸福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镇营造了建设和谐乡村的浓厚氛围。

  丰富文化活动,点亮群众生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义和镇以“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送电影下乡、送文化下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义和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崔士亮介绍说:“今年,全镇将放映数字电影260余场,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送戏下乡演出60余场,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35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夯实硬件设施,筑牢“文化根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义和镇在6个行政村配备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文体广场、儒学讲堂等基础设施,并在同和新村新建村史馆一处、在西南村新建木雕农耕博物馆一处。在镇委党校高标准建设文明实践中心一处,着力打造成为集理论宣讲、红色教育、文学创作和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数字文化广场18处、乡村剧场23处、历史文化展室12处、革命历史文化展馆1处、旅游服务中心1处,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服务场所。

  传递文明理念,营造文明风尚。义和镇把文化活动同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起来,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把服务民生、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着力培育各类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持续扎实推进“身边好人好事”“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文化广场活动,悬挂张贴文明提示牌和学好人、做好人宣传公益广告,传递文明理念,营造新风尚。

  如今的义和镇,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乡村振兴的步伐正越来越坚定。

  砥砺奋进铸华章,喜迎盛会向未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传来,义和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满怀期待,纷纷表示要立足本职岗位,担当实干走在前,以新业绩、新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吴吉新)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