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走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庙社区、胜利油田……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坚实足迹印在东营大地,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即日起,东营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来东营考察调研的足迹,展现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举全市之力抓好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工作,奋力开创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走在前、开新局”“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6月,上千只东方白鹳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悠闲觅食。( 通讯员 赵文昌 报道)
地辽天阔,飞鸟翱翔,苇荡曳曳,水波粼粼……6月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美得让人心醉。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听取黄河流路变迁、水沙变化和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介绍,并沿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总书记嘱托道:“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滩涂上,东方白鹳、丹顶鹤、亚洲卷羽鹈鹕等20多种珍稀鸟类繁衍生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互花米草以其耐盐耐碱抗风浪、繁殖能力强被引入我国,主要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近年来,互花米草快速繁殖,严重威胁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影响海岸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可以说是湿地生态的‘杀手’。”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进河介绍道,“最明显的是鸟类栖息生境减少,危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保护,刻不容缓。我市加强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建设8处科研基地,形成20余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方案。针对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探索出了“膜袋围淹+旋耕”为主的治理模式,治理互花米草效果明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我市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谋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大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聚焦治水有方、显湿露水的好事,打造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示范样板。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整治和防范工作同步推进的,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墨色的头、洁白的眼圈、橘红的蹼……穿行在保护区,常能看见黑嘴鸥觅食的身影。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赵亚杰介绍,黑嘴鸥对繁殖地的选择极为苛刻,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有“湿地精灵”之称,喜欢在滩涂湿地上觅食。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促进黑嘴鸥繁殖,保护区根据黑嘴鸥的繁殖需求,实施了黑嘴鸥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除保护黑嘴鸥以外,保护区还重点实施了东方白鹳、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植被资源丰富,野生植物411种,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自然保护区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同时,保护区坚持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先后实施总投资10.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近两年生态补水超过3亿立方米,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此外,我市正加快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完善市域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海陆兼顾的湿地保护格局。
(记者 关晨歆)
记者手记
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正值黑嘴鸥孵化繁育旺季。芦苇倒映在湛蓝的水面上,鸟鸣啾啾,水天一色。时针回到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对黄河生态保护念兹在兹。
曾经的“退海之地”,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今已是鸟类安然栖息之地。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护、互花米草治理和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等工程项目。相信随着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鸟儿来这里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