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东营市2021年度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风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

/

李新发

/

  【人物简介】

  李新发,新发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后获得山东大学化学工艺专业研究生、南开大学MBA硕士、中国人民大学EMBA硕士。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题,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51项、国际PCT专利13项,获得省级科技奖6项。荣获“东营市推动自主创新功勋企业家”“东营市十大杰出工程师”“东营市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东营市创业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李新发务实创新、拼搏进取,带领新发药业从一家十几人小公司成长为全球B族维生素品种最全的高新技术企业。他始终坚持“做优做精做强产业”的发展思路,抢抓市场机遇,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他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组建400余人的科研团队,与中科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国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建成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B族维生素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省级创新平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清方

/

  【人物简介】

  李清方,1971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长期从事CO2捕集与驱油封存、油气田地面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获部委级科技奖励10余项,专利53项,发表论文70余篇。

 【人物事迹】

  李清方在CO2捕集领域默默耕耘十余载,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从基础研究、小试试验、工业中试直至工程应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来,取得了多个原创性成果,形成了低能耗低成本的烟气CO2捕集核心技术体系,编制了首个烟气CO2捕集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捕集能耗相比国际同类项目降低10%-20%,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目前国内最大的锦界电厂15万吨/年CO2捕集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国CCUS工业化进程。在科技攻关及工程应用现场,他率先垂范,毫无保留,培养了一批CO2捕集领域青年骨干,建立了完善的CO2捕集实验室,为该领域持续输出新生科技力量。为了守卫祖国的绿水青山,李清方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没有停止潜心钻研的脚步,正着力开发百万吨级的CO2捕集及驱油封存地面工程技术,助力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吴江勇

/

 【人物简介】

  吴江勇,1979年9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四川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德仕集团首席科学家。承担各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人物事迹】

  吴江勇长期从事油田化学品研发工作,积极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油田化学品科技攻关,在耐温抗盐聚合物、压裂液减阻剂等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他先后主持并完成油田三次采油用耐温抗盐聚合物的研发项目,并对项目从小试到放大生产进行了项目的管理和方案设计与实施;哈里伯顿(Halliburton)高性能页岩油压裂减阻剂的研制与生产应用,年用量达6000吨以上;斯伦贝谢(Schlumberger)低温压裂转向剂的研制与生产;中海油合作超高温钻井降滤失剂的研发与项目转化;长庆油田调驱用微球的作用机理科研项目;江苏油田中低渗透油藏驱油用功能聚合物的研发项目;参与完成了河南油田5000吨/年耐温聚合物、胜利油田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先导试验的聚合物驱油剂等工作。

(记者 关晨歆 整理)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