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反响这么好。”近日,伟浩国际公馆小区物业公司经理向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相关负责人反映,自从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小屋开通以来,业主关于楼道乱堆乱放的投诉减少了90%。
据悉,伟浩国际公馆物业将生活垃圾分类小屋作为服务居民、提升小区环境、消除楼道消防隐患的重要抓手。在小区内开展“敲门行动”,提醒并协助业主将楼道乱堆乱放的杂物运到小屋进行回收,既解决了楼道里消防隐患,清理了楼道环境,也使业主获得了收益,同时对于主动进行分类的业主还额外提供了小奖品。自2月份开通以来,小区共回收可回收物6015公斤,月均每户6.32公斤,兑换有害垃圾2.18公斤。
生活垃圾分类小屋的建设成了东城街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城街道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推动、市场运作、物业协同、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模式,引导社区、回收公司和物业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物业公司负责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小屋运营,代收可回收物,兑换收集有害垃圾;东睿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回收公司提供回收备用金,并将回收额度的10%作为对物业公司的现金奖补;社区提供有害垃圾兑换礼品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做好宣传。目前,东城街道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小屋59个,开通运行51个。
为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东城街道整合工作人员、物业、“双报到”党员、热心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人性化、创新化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促进辖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经过努力,现在大部分居民都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同时,我们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满足了垃圾分类终端处理闭环要求。”东城街道市政、物业工作负责人李庆军表示。
据介绍,东城街道生活垃圾分拣中心主要处理可回收物和暂存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日处理能力在30吨左右,是一处集可回收垃圾精细分拣打包、大件垃圾拆卸分解、有害垃圾分类暂存于一体的多功能分类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在居民区里按照“四分法”进行分类投放后,会到分拣中心进行细分。分拣中心将分拣完成后的可回收物进行打包,再运往再生资源加工中心进行专业化再生处理。经加工后,这些“资源”将作为再生原料售给下游企业,从而实现生活垃圾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的升级,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让垃圾“变废为宝”。东城街道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的投入使用,使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运输、末端分类处理的“闭环”。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朱校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