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鲁力|环保又省钱!首个城区全面实现核供暖的城市来了

  北方小城山东海阳寒意渐浓。记者推门走进凤凰国际乡村社区居民李建敏的家中,一股暖意袭来。他心情很舒畅,自己在家养护的绿植,终于可以无忧过冬了。

  山东海阳核能综合利用愿景图 国家电投供图

  李建敏的小区,今年冬天用上了核能供热。“温度不再忽高忽低,取暖费也便宜了一些。”他笑着对记者说。

  和传统的燃煤集中供暖相比,核能供热相对稳定。依靠核电站,源源不断的温暖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不知不觉,这个小城的供热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锅炉都当废铁卖了!”

  记者走进海阳市丰源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发现曾看到过的一个40吨供暖热水锅炉已不见踪影。原来锅炉房的位置已经被改建为核能供热调度中心,锅炉也被拆卸,换成了换热器和输送热水的管道。

  “不用烧煤了,我们把锅炉都当废铁卖了。”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李常科说,他从“炉长”摇身一变成为核能供热换热站负责人,负责将核电站传来的热量转送给千家万户。

  6公里外,海边的核电站,核电机组高速运转,却又悄无声息。“所谓核能供热,是通过抽取核电机组部分已发过电的蒸汽作为热源,经过换热器进行多级换热,最后将热量传递给用户。”山东核电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守霞对记者说,整个过程中只有能量交换,没有包括水在内的介质交换,保证安全可靠。

  核能发电产生的余热,通常做法是将高温冷却水直接排放入海,热能无法利用不说,较大温差会造成核电站周围海洋水温上升,破坏海洋环境。

  山东核电集团设计管理处工程师李超介绍,现在,核能发电产生的余热,经管网进行多级换热后,最终抵达用户终端。

  山东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项目投运后,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

  大范围核能供热是积跬步至千里。据介绍,2019年,海阳开启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暖核一号”7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2020年,该项目供热面积扩展到100万平方米。

  吴放介绍,在此基础上,山东核电集团将继续推进单台核电机组3000万平方米大规模供热科研工程,供热范围可覆盖方圆130公里区域。项目投运后,电厂热效率将提升至55.9%,是原来的1.5倍。若海阳核电两台机组同时开展3000万平方米供热,能源贡献相当于再造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省钱又环保 打造清洁取暖的“海阳方案”

  李常科体会深刻:之前每到供暖季,换热站的热水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运煤车辆来往不绝,15层楼高的脱硫烟囱也不停吐出烟尘。虽然废弃物的排放都满足环保要求,但即便如此,长期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记者在核电站看到,紧邻核岛的毗屋里安装了几台换热器,温度表上的温度指向100摄氏度,高效运转的换热设备将高温蒸汽转换为热水,沿着管道送到海阳市各级换热站。李常科说,供热公司要求入户热水能够达到90摄氏度,高质量的管道建设保证这些热水送到居民家中温降不过1-2度。

  2019年,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投入商运,产出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有了“清洁电”能否产出“清洁热”?对此,当地政府与核电站敏锐把握这一契机,在核能综合利用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共同启动推进核能供热项目,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之先河。

  核能供热作为全国首创项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为此,山东核电组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清华大学、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专家队伍攻关,对海阳核电一期工程远距离大规模核能对外供热工程科研报告进行评审,经过质询、讨论,技术方案获得专家一致认可。

  2021年11月9日,随着指针缓缓指向0点,海阳城区全域核能供热正式启动,暖流输送到城区的家家户户,海阳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告别燃煤取暖的历史。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地推行核能供暖后,取暖费不升反降。李常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方式供暖时,烧锅炉配备脱硫设备,每天电能消耗就要五六千度,而现在全厂电能消耗仅为六百度左右,加上节省的人工、运维等费用,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开销,同时,今年海阳市取暖费用每平方米减少一元钱,从原有的每平方米22元降到21元。

  “下调取暖费,可谓‘核能供暖更暖人心’。”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海彬说。

  开启核能综合利用新时代

  在中国的多个核电站,厂区内使用核能供热已有先例,但以商用形式对外面向居民供应热量,这是首例。从核能发电到核能综合利用,我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刘华说,海阳核电厂核能供热项目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核电站供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将为当地低碳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核能综合利用,可以取得经济、社会、安全多赢。

  核能综合利用已在海阳当地“萌芽”。供热推进同期,国际领先的水热同传实践工程在海阳核电站顺利完工投用,打破了供水、供热需要三根管道的传统模式,大幅度降低了供水、供热的工程投资及运营成本,重新定义了能源供给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在核能综合利用上做了不少探索。围绕核电项目建设,海阳确定了培育壮大核电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将核电装备制造和核能综合利用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核能供热、海水淡化、制氢、储能等产业项目。

  “海阳兼具新能源综合利用的产业优势、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我们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业态,重塑海阳经济新格局,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刘宏涛说。

  通过供暖,老百姓对核电及核能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这将为中国核工业继续向前发展奠定民意基础,也为世界范围内和平和安全利用核能提供“中国示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武岳、张昕怡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