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运河看山东|运河钞关、鳌头矶…… 见证临清运河百年漕运变化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展现新时代大运河新风貌,11月23日—25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省内各市各网站、新媒体客户端协办的“沿着大运河看山东”网络主题活动举行。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5日讯运河钞关、鳌头矶……几百年运河文化的历史沉淀,给临清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物古迹。

  作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与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临清运河钞关对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沿着后关街往南走上百米,就看到了一座青砖灰瓦,朱红大门的建筑,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运河钞关。走进钞关大门,院内还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碑上的每个刻字都承载着临清运河钞关曾经的辉煌。展厅内展示这一些钞关资料,详细介绍了明清钞关的面貌,明代设立钞关一览表、临清钞关复原图、民国时期钞关仪门、古代钞关胜景、明代运河各钞关历年船料商税一览表等等都记录了临清钞关税收的繁盛。

  据临清博物馆馆长魏辉介绍,临清钞关的建立,给当时的中央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明朝中前期,临清运河钞关年收税银达四万多两,到万历年间,年征收船料和商税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由此可见临清钞关在明代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清鳌头矶位于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临清是会通河和通惠河的连接处,两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出之地,状如鳌头,因此得名“鳌头矶”。曾经,“鳌矶凝秀”是临清最繁华的景象,世人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

  闪电新闻记者 王慧 左新新 聊城报道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