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365|这些救命的消防知识,你了解吗?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接报火灾23.3万起,死亡1335人,重伤837人。2020年全国发生火灾25.2万起,死亡1183人,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也就是说,每一天大约发生火灾600多起,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起火灾发生。

  秋冬季,历来是火灾多发季节。气候干燥,天气寒冷,用火用电情况大量增加,起火原因增多,火灾危险性加大。

  水火无情,安全无小事。预防火灾的发生胜过发生火灾时的救援。在11月消防安全月之际,黄河口晚刊特整理部分家庭常用消防知识,为您送上一份家庭消防安全手册。

/

案例

  案例1:

  据报道,2016年8月28日晚,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一女子在家炼菜油时,由于做其他事离开厨房,不慎油锅起火,情急之下向油锅浇水,致使锅中的油瞬间爆燃,火势迅速蔓延,该女子避之不及,导致全身75%被烧伤。

  案例2:

  2017年6月15日,江苏徐州市丰县创新幼儿园门口发生液化气爆炸,造成7人死亡,66人受伤。

  20年前固体火比较常见,多用水来灭火即可。而如今,厨房油脂类火灾、电器火、气体火、汽车自燃等较为常见,电器起火、油锅起火等不能用水扑灭。

  有实验显示,在火灾发生后一分钟之内,人们如果迅速逃生是相对安全的。因此,一旦遇到火灾,一定要把握好“黄金一分钟”。火灾产生的浓烟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遭遇火灾,除了迅速逃生,也要避免吸入烟雾。

  遇到这些火情,应该怎样逃生和灭火?牢记十个字:小火怎么灭,大火怎么跑

/

  我们身边常见的火灾种类

  厨房油脂类火灾

  注意事项:湿布、食盐、菜、灭火毯灭火

  厨房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单元,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地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防范不当,极易引发火灾。

  预防厨房火灾,我们应该做到:

  1、厨房用火人不离。据资料显示,大部分厨房火灾都是在使用明火后人离开所致,所以在厨房操作过程中必须做到人离火熄、电断、气关。

  2、购置合格的电器厨具。电器厨具要按说明书操作使用,不得超负荷使用电器,这样必然会减少厨房电器火灾。

  3、学习掌握一些灭火常识。厨房中的湿布、锅盖、食盐等都是很好的“灭火剂”。发生火灾时,应先断气、断电,然后用湿布将火焰闷死或用食盐和菜也可以使锅中的火熄灭。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配上专业的灭火器或灭火毯。

  油品温度过高引发的火灾最佳扑救方法:

  家里配备一块面积大于锅盖的灭火毯,发生火灾时,在切断燃气开关的前提下将灭火毯展开覆盖于油锅上,明火很快就会熄灭。切忌用水灭火!水油混合物会造成火势蔓延,同时冷热接触会导致油粒溅射造成烫伤。

/

  电器类火灾

  注意事项:关闭家电、拔下电源或拉下总闸

  电器火灾属于A类带电设备火灾,线路负荷过重、线路老化等原因,都会引发火灾。电器着火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情况,因为还伴随着漏电的危机,一定要小心处理。据统计,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火灾都是由电器引起的。

 电器起火后这样做:

  1、立即关闭家电,拔下电源插头或拉下总闸,如只发现电打火冒烟,断电后火即自行熄灭。

  2、如果是导线绝缘和电器外壳等可燃材料着火时,可用湿棉被等覆盖物封闭窒息灭火。

  3、为防止电视机着火时引起电视机的显像管炸裂伤人,不得用水扑救。

  4、未经修理,不得接通电源使用,以免触电、发生火灾事故。

  5、如果有条件还可使用干粉灭火器站在上风口处扑火,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如何预防电器火灾:

  1、不要购买“三无”的假冒伪劣家用产品。

  2、使用家电时应有完整可靠的电源线插头。对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都要采用接地保护。

  3、不能在地线上和零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禁止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煤气管道上。

  4、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不要用湿布擦抹带电设备。不超负荷运行电气设备。

  5、不要私拉乱接电线,不要随便移动带电设备。

  6、检查和修理家用电器时,必须先断开电源。家用电器损坏后要请专业人员或送修理店修理;严禁非专业人员在带电情况下打开家用电器外壳。

  7、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破损时,要立即更换或用绝缘布包扎好。

  8、家用电器或电线发生火灾时,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

/

汽车自燃类火灾

  注意事项:如果遇到汽车自燃一定先离开自燃车辆,路遇油罐车等危化品车着火,一定要远离,以免发生爆炸!同时,车内需要长期配备有效灭火器

  自燃前兆:

  1、发动机积垢过多。

  2、汽车启动突然出现困难或行驶中抖动明显加剧。

  3、汽车耗油量比平时突然增大,且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4、汽车自燃一般都有先兆,如冒黑烟、有焦煳味等。

 急救方案:

  在汽车浓缩的狭窄空间内,线路、汽油等各种易燃易爆品相互交错,一旦着火,汽车将可能会在短短几分钟内付之一炬。那么在第一时间内我们该如何迅速实施自救,并降低汽车的损失程度呢?

  1、当汽车在行驶途中,司机突然发现车头部分冒出火苗或者黑烟时,应立即靠边停车,然后熄火,因为关闭电源能够迅速断开油泵,减少汽油燃烧。

  2、司机在关闭电源后,应迅速离开燃烧的汽车车厢。

  3、离开车厢后,司机应马上拿灭火器去查看火情。在查看火情时,不要贸然地打开汽车前机盖,而应先将前机盖开条小缝,等氧气进入一会儿后,再慢慢全部打开,用灭火器进行扑救。因为一旦猛地打开机盖,氧气会迅速进入,汽车火焰将突然变大,容易烧伤自己。

  4、用灭火器扑救时,应对准油箱和燃烧的部分降温灭火,避免爆炸。同时,拨打119求救。

  5、如果你已经投保了汽车自燃险,这时你则必须做到:保护好汽车自燃现场;在拨打119时,同时要求对方派火灾调查人员一同到现场,因为到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必须要由火灾调查人员出具的调查文书作为依据。

  如何应对自燃:

  1、车内异味,要提高警惕,下车检查。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闻到车内有胶皮臭味或见到机罩盖边隙处和仪表台附近冒烟时,应迅速靠边停车熄火,断开全车总电源开关。同时,拨打专业的抢修电话,等待救援。

  2、车内需要长期配备有效灭火器。每一辆汽车内都应随车配备有效灭火器,并注意检查是否超过年限。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首先应尽快报警,并利用随车配备的灭火器做好初期火灾补救,减少损失。

  3、常做保养,行车前先行检查。私家车、营运车车主,特别是需要跑长途的车主要经常对汽车做日常检查,勤于保养,在上路前更应仔细检查油路、电路问题,防止电路老化而引起汽车自燃。

  4、按规载物,远离易燃物品。私家车车主在夏天到来时,要及时清理车内物品,不要在车内放置易燃易爆的物品,如香水、发胶、打火机等,同时要保持发动机舱内的清洁,尽量不要在车内吸烟。

  5、不要私自改装汽车。喜欢将汽车进行改装的朋友,请一定要让专业技术人员做专业的改装,不能前往不正规的改车店或是自己动手改装。

  6、停车时,尽量选择阴凉处。避免阳光曝晒,并检查汽车底盘、两侧无易燃易爆物品。

/

 气体类火灾

  注意事项:燃气泄漏不要在房内开灯或打电话

  燃气管道使用时间长了,或遭到损坏,就容易发生燃气泄漏。家里不一定24小时都有人在,能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因此安装气体泄漏报警器十分重要。

  遭遇气体类火灾后这样做:

  1、迅速灭火。用灭火器、干粉灭火剂、湿棉被等扑打火焰根部迅速灭火。

  2、火彻底熄灭后关闭阀门。切记火熄灭前不要关闭阀门,着火时直接关闭阀门可能导致回流,引起爆炸!

  3、离开现场或报警。如火势无法控制,应该在疏散人员后,迅速离开现场。在没有燃气泄漏的地方,拨打火警119电话报警,并立即向燃气公司客服中心报险。

  4、疏散人员。火势严重后,应立即疏散人员。要迅速疏散家人、邻居,同时阻止无关人员靠近。

  5、不要开灯或打电话。切记燃气泄漏着火时,不要在房间内打电话,不要开灯,不要有金属摩擦,也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拉断电闸。

/

 这些灭火器材您家有吗?

=

  防烟面罩

  又称为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可以有效阻挡烟雾对人体的危害。防烟面罩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开封后不可再使用,不能在氧气浓度低于17%的环境中使用。

=

  灭火毯

  又称消防被、防火毯、消防毯等,是由不燃纤维等材料经过特殊处理编织而成的,能起到隔离热源及火焰的作用,可用于扑灭初期小面积火或披覆在身上进行逃生。

/

  六合一消防专用手电筒

  其头部是一个强光手电筒,可在日常生活中当作电筒使用,意外事故发生时,可以作为自救或救他人的应急工具,远程闪灯警示或报警警示、破车窗玻璃、割安全带等作用。

/

  灭火器

  是消防必备装备,也是居家必储。干粉灭火器是我们常用到的灭火器。要经常检查灭火器压力阀,指针应指在绿色区域,红色区域代表压力不足,黄色代表压力过高。

  (本期栏目主持人 李玲)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