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赶考路上,东营正青春——写在东营建市38周年之际

  沧桑巨变,岁月如歌。

  从1983年10月15日建市至今,东营已经走过38个春秋。

  38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光阴一瞬间。然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却是岁月积淀与生机活力的完美融合,如同人一样,恰恰是青春奋进正当时。

  38年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

  从昔日山东的“北大荒”到如今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全市人民同步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正屹立于渤海湾畔,新时代的东营正朝着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

  全市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20.7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981.2亿元

  以系统思维谋划城市发展,科学确定目标定位,不断完善思路举措,蹚出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只有辩证处理发展“远”与“近”、“大”与“小”、“先”与“后”等关系,才能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38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审视东营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科学决策,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始终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总战略、总目标、总任务,以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以贯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坚定不移推动全市发展。

  统计资料显示,198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0.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28亿元。而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81.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9.3亿元,分别增长了约142.6倍、108.3倍。数字的背后,正是东营38年步履铿锵的发展足音。

  然而,事物的发展向来不是一帆风顺,必然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进入新常态,这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与国内众多城市一样,面临着发展的阵痛,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时间来到2018年,这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新旧动能转换等各项任务艰巨繁重……

于中平/摄

  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2018年9月,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科学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前瞻性研究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聚焦这一目标定位,我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为具体抓手,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实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各方面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变化。

  瞄准未来,我市确立了“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布局,“一核、两翼、多平台”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规划布局,“一心、两翼”的全域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为基础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目标定位、思路举措、工作抓手、推进机制为主体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三大布局”“四大体系”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格局,拉开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大框架。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过程中,东营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0月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经过梳理发现,其中涉及我市58项元素,单独或直接体现东营元素的内容有17处。未来,这些东营元素终将落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

  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之初的19.1:72.7:8.2优化为5.3:56.3:38.4

  聚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从“一油独大”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10月9日,“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东营专场举行。会上,发布了我市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提到,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3:56.3:38.4。实践证明,经过38年的发展,我市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后劲更足。

  而翻阅历史资料发现,建市之初,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9.1:72.7:8.2,一二产业比重占到了九成多。当时,石油工业是全市经济的支柱。全市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2.17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0%,呈现出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地方工业并存的发展格局。

  198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资源、市场、油田上项目,通过改造老工业和建设新企业,构建市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构建起了以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与石油相辅相成相涉的工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常常伴随着资源开发的波动起伏。摆脱资源依赖、加快转型发展,才是根本出路。

  建市以来,我市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推动非油替代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2018年开始,我市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打造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所谓“5+2+2”产业体系,即以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

供图/郑靖靖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块块棉絮状的白色纤维,面对高温喷枪喷射出的1000℃火焰炙烤依然毫发无损。

  “这是高性能氧化铝纤维,其耐受温度达1600℃至1800℃,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热导率小、绝缘性强等优良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总经理葛传金介绍说,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溶胶-凝胶”工艺,打破了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生产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的企业。

  如今,在东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类似东珩国纤这样的头部企业越来越多:国瓷公司是全球第一家水热法生产氧化锆和氧化铝纳米粉体的企业,稀土催化研究院是国内稀土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兆源机电的高端电磁线在新能源发电和轨道交通领域市场占有率分别达60%和70%以上……我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全市“四新”经济占比三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发生脱胎换骨式转变:石化产业“一区、一片、多点”布局更加明确,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路径更加明晰,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全面起势,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高端石化项目加快落地,全市炼化深加工占比三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端化工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

/

  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4330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344亿元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强化创新引领作用,聚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东营市正式成立。对这样一座年轻城市而言,改革开放是城市的内生基因,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密码。

  从建市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到本世纪初的农业农村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直到如今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制度等重点领域实施的“九大改革攻坚”,改革始终贯穿城市发展脉络,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核力量。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以改革应对变局、破解困局、开拓新局,极大释放了发展动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政府免单服务”、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和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在全省较早谋划、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现“瘦身强体”、回归本位。

  ——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东营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

资料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市以来,我市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园区规模和实力连续踏上新台阶,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优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质的提升,创新资源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2位,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唯有开放,才能进步。扩大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1992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我市对外开放开始掀起热潮,一批开发区迅速崛起,为东营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对外贸易深入推进,200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4330万美元。

  如今,我市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成了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344亿元,经济外向度居全省首位,连续多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

  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持续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让良好生态成为东营最美底色和最亮品牌

资料图

  德州路,这条原本笔直的道路,却在东一路附近往北划了一个大弧。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市政规划为生态让路的故事。

  在实施德州路东延项目时,中心城北部发现一块湿地,栖息着白鹭、池鹭、夜鹭等鹭类数千只。为此,我市决定为生态让路,将其命名为“白鹭园湿地”,进行整体规划保护。而因规划调整,项目投资增加5000多万元,却彰显了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湿地是东营最宝贵的生态资源、最突出的生态优势。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市湿地有5类14型,湿地总面积45.81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其中,总面积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1990年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始,到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如今,坚持陆海统筹、一体保护、系统治理,高标准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对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我市始终如一坚持,坚定不移推动。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顶格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扎实抓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和互花米草治理等工程,促进生态系统加快修复、永续循环。

/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这几年,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增加到1630种和685种。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余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与此同时,我市还深刻把握生态优势,加快建设湿地城市,实施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三大工程,“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2018年,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对我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褒奖。

  此外,我市坚持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综合化治土、规范化治废,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坚决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省第1位。

/

  中心城建成区由建市之初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153平方公里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供图/张锐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座幸福和谐之城,必须要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今年4月30日,备受市民瞩目的北二路通车。这条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城市主干道,由于初期建设时缺少系统规划,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实施道路建设改造成为广大市民多年来的共同愿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进行综合开发。如今的北二路,颜值和气质得到大幅提升,更好地服务了广大市民群众。

  北二路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建市之前,东营地区没有真正的城市概念。后来,在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带动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以东营村一带为核心的“基地”,也就是现在的西城。当时,建成区仅有20平方公里,成为中心城区的雏形。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心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功能日趋完善,品位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已经达153平方公里,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一个个闪亮的“金字招牌”。

  “俺心脏不好,看病上县医院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在这里做个检查,该用啥药拿啥药,县里的专家马上就告诉咱了。”近日,在利津县北宋镇后宫村卫生室,村民宫玉美接受完县中心医院专家的远程心电图会诊后高兴地说。

  今年,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群众有所盼,政府有所为。建市以来,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聚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如今,我市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近五年,市财政累计民生投入1072亿元,社会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3所、幼儿园160所,全面完成大班额整治清零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实现“五连冠”。

  ——一体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定、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为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抓早、抓严、抓细、抓实,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唯一保持“零疫情”的地级市。

  ——油地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油田“四供一业”等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完成175处油田职工家属区维修改造。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成功转设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工作顺利推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营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创新优先、基础设施优先,聚力实施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记者 张利波)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