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家战略中的“东营元素”·高质量发展篇(中)|高效农业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集农业、生态、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沿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以高效农业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9月23日,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全市“三秋”机械化生产及玉米机收减损现场演示会在李鹊镇举行。

/

  “支持黄河流域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动杨凌、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在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规划纲要》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积极支持种质资源和制种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新路径,提升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动盐碱地高效利用,打造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创新引领作用,汇聚全国盐碱地领域的科研力量和资源,突出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示范、推广,聚焦盐碱地现代农业前沿和关键技术,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走在前列,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新模式。不断深化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聚焦盐碱地生态改良、耐盐作物良种选育,建设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推动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盐碱农业改良技术、耐盐碱作物推广示范。

/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秦岭和同事们来到李鹊镇西柳村查看试验田里的谷子。

  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农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培育良种既能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又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从源头破解“卡脖子”难题,是种业打翻身仗的钥匙。种业发展重在种质资源、种业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组织体系创新,而这三大创新,都离不开实践支撑,即建设高水平现代种业基地。我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种业创新产业园,培育优质耐盐碱农作物、耐盐林草、优质畜禽、高质高抗水产等良种。同时,深化省黄三角农高区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耐盐作物良种选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布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孵化园区,推动发展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生态草牧业、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目前,已繁育盐地藜麦、牧草等200余种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建成食药同源植物等一批种质资源库。

  同时,坚持以发展工业园区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支持省黄三角农高区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围绕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全国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

/

  “实施好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滩区居民迁建。”

  “加强滩区水源和优质土地保护修复,依法合理利用滩区土地资源,实施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地等无序活动,依法打击非法采土、盗挖河砂、私搭乱建等行为。”

  “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前提下,加强滩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管控,发挥滞洪沉沙功能,筑牢下游滩区生态屏障。”(《规划纲要》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第三节提到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持续营造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支持城市群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承接本区域大城市部分功能疏解以及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划纲要》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乡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有力支撑。我市按照以人民为中心、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提升品质思路,发挥中心城区引领作用和各县区比较优势,统筹城市转型和品质提升,促进油地校、城乡深度融合,构筑要素流动合理、配置高效、竞争力强的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高水平县域经济发展,完善提升乡村建设规划,谋划推进重点示范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资源优势,健全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制度、标准等体系,聚力打造沿黄、沿海和盐碱地三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理念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适度发展飞地园区,引导县区建立紧密的组织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逐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转移支付、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人才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向县域重点倾斜。支持东营黄河三角洲军马场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打造军民融合功能区。发展特色小城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重点镇集约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支撑的强镇、重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适度超前,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加快提升安置区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高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确保滩区群众搬迁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滩区展区扶持发展,坚持安置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同步推进,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滩区展区迁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行动计划,提高迁建群众增收致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滩内滩外融合发展,强化县域中心城市对滩区展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滩区展区发展“孤岛”。推动相关县区、乡镇与滩区展区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组合方式的结对机制,通过人才帮扶、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等多种方式支持滩区展区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吸纳滩区展区居民就业。

  (黄河口晚刊记者 整理 图/通讯员 刘福春 摄)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