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澎湃“第一动力”——东营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上)

东营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山东国瓷、新发药业、东珩国纤等龙头企业做优做强,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铜基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发展日新月异……

秋日胜春朝,奋楫勇向前。随着一个个高能级平台加快建设,一个个高质量项目落地投产,东营这片“创新雨林”已愈发繁茂。当下,很多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东营正在起变化。变在重视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变在专注创新的势头更加迅猛,变在推动创新的举措更加有力。

今年以来,全市共推荐24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25家、市级19家。今年全市已有551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得益于创新驱动,1至8月,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6.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5.9%,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

创新政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强引擎”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双强引擎”。很多时候,有形之手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在东营首届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上,胜利星科检测技术(山东)公司凭借“油气管道非接触式检测技术”项目获企业组三等奖。“我们公司的办公场地由胜利创新孵化器免费提供,借助孵化器这个平台,公司发展有了更多资源。”公司技术发展部主任刘璐说。

近年来,我市抓住中国石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遇,打造油地校科技人才融合“特区”——胜利创新孵化器。孵化器于2018年8月揭牌运行,有力促进了油地校人才融合。“油田、高校是东营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我市聚焦制约油地校人才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破除体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久久为功。”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合作科负责人周静说。

胜利创新孵化器的设立,是我市创新政策供给、支撑创新发展的缩影。随着一个个政策出台、一项项举措落地,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保障更有力。

——出台《东营市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科技创新需求、不同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形成差异化支持路径。为600家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7.7亿元,为325家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2.4亿元。

——加快建立合理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推进科技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财政保障机制。探索实施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高效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53亿元,比2020年增长12.19%。

——加快构建科学的成果转化体系,探索建设“孵化飞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在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区建立了东开数科协同创新中心。利华益维远化学公司与四川大学签署联合共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合作协议,青科大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建设顺利。

——出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东营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才聚东营行动打造新时代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安排部署“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科教改革攻坚两项重点任务,多方联动,聚力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6月初,我市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地总结评估。

得益于我市在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上解放思想,提升政府在统筹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各方面创新活力有效迸发,让东营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延续去年持续回稳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均衡前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聚焦“四新”“四化”,让创新“基因”融入产业“血液”

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兆源机电科技公司,是中国中车最大的电磁线供应商,“复兴号”动车组牵引电机用电磁线70%由该公司供应,2020年公司总销售收入达到24亿元。“公司致力于研发创新,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公司总经理孙学员说。

创新“基因”一旦融入产业“血液”,必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裂变式转型。在东营,类似的“隐形冠军”企业、头部企业,闪闪发光、活力四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展拳脚。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公司是全球第五家、全国首家可自主生产油气能源开发水下生产系统的企业。新发药业是全省“隐形冠军”企业和全球B族维生素种类最全的生产企业。国瓷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功能陶瓷材料、纳米级复合氧化锆生产企业,全球第二家高档纳米级钛酸钡生产企业。胜利新大管业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生产基地……目前,东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0年的34.21%,提高6.0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项目获得“2020智造基石年度智慧园区”等多项荣誉,该园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了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提升了园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既科技赋能,又整合资源。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同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对“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

今年以来,我市梳理6大产业1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逐个产业研究发展路径、支持政策,统筹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结合东营结构性短板,集中开展12个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逐一形成研究成果,转化为11个攻坚方案,全力推进落实。

得益于“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东营高新区高端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广饶橡胶轮胎产业集群入选2020年度全省特色产业集群。传统产业不断“发新枝”、新兴产业加快“成大树”,东营“经济雨林”已蔚为可观,愈发展现一座工业城市的定力与活力。

优化生态圈层,推动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特色发展

9月17日,在波鸿轨道交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历经1280摄氏度的加热环节,第一块试压轧的钢坯被缓缓送出。“投入量产后,高铁车轮的全链条生产,我们是独一家。”公司副总经理胡任伟说。波鸿轨交将打造高铁车轮“材料——车轮——车轴——轮对”核心产业链,形成100亿元产值、税收超10亿元的轨交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联合地方国资设立20亿元的高铁装备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齿轮箱、刹车盘、轴承等配套产业入园。

波鸿轨交项目是我市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我市积极引进全球高铁轮轴制造行业巨头,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立研发中心,既重新启用搁置多年装置,又同时占领了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的产业高端。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市通过引入国内综合性绝缘材料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四川东材科技集团,建设光学膜项目,整合原胜通集团光科板块,打破了全球行业市场垄断。

近年来,我市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求,引进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参与破产企业重组,帮助相关企业盘活资产,实现企业、项目重整发展,让沉重的包袱成为财富。

生态圈层的优化重塑,既需要盘活资产,也需要做强平台。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统筹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科创载体,率先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了高能级创新平台,让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正在实现质的提升。同时,我市推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评,组织督导35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参与绩效评估工作,对建设情况优异的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了企业加快自主研发动力。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城市实力的“硬核”。对于东营这样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来说,打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必须拉高标杆,敢闯敢试,久久为功,以确定性措施育新机、开新局。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开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谋新求变,真抓实干,精彩的故事正在继续。

(记者 王俊杰 通讯员 陈建林)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