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胜利”的丰碑——记胜利油田艰苦创业60年

  1961年—2021年。以时间为刻度,只是历史长河里短短的60年;以奋斗为标尺,却是披荆斩棘、凤凰涅槃的一个甲子。

  华八井喜获工业油流,胜利油田在渤海湾畔呱呱坠地,一座年轻的城市在荒凉的黄河三角洲上拔地而起……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

  从华八井出发,一代又一代胜利人战天斗地、拼搏奉献,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国民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贡献“胜利油”,在石油工业史上铸就了一座“胜利”的丰碑。

/

  北二路与西二路交叉口往北,矗立着一座造型为“H”的钻井井架,这里便是华八井,是60年前喷出华北地区“第一股工业油流”的地方。华八井的发现实现了华北平原早期找油的新突破,拉开了“胜利”的序幕。

/

  胜利油田发现井——华八井。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内石油产品严重短缺。国外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没有新时代沉积,是一个贫油国。但老一辈地质学家踏遍青山荒漠,寻遍森林沼泽,认为中国辽阔的大地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并提出有待进一步论证的陆相生油说。

  从1955年开始,华北石油人在四十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开始开展大规模石油地质普查工作,苦苦寻觅国之所盼的石油。但到1959年,从华一井到华六井均是空井,没有任何油气存在的迹象。虽然没出油,但石油人对地下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直到华七井发现生油层,华北平原曾黯淡的石油勘探迎来新的转机。

  60年前,“东营”还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村庄的名字,中国地图和山东省地图上都找不到它,但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人们找到了它。1960年夏,在华北物探资料综合研究成果汇报会议上,华北平原第八口井井位选在了东营村。

  1960年10月28日,32120钻井队在渤海湾广袤的荒原上集结完毕。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顾心怿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初到这里的景象: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茫茫盐碱地上,枯黄的野草和芦苇在呼啸的寒风中抖动……他说:“没有地方住,我们就在牛棚羊圈里,每月粮食不够吃,我们吃地瓜干、棉籽饼。虽然大家一个个脸色发青,浑身浮肿,但是奋斗的信念充满了每个人的胸膛。”

/

  会战职工传承艰苦奋斗优良传统,靠人拉肩扛,把生产设备运送到井场。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没有难倒初来乍到的石油人。零下十几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原上,他们手拉肩扛,硬生生把上百吨重的钢铁设备拖运到井场,将井架矗立在渤海湾畔的天地之间。

  钻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在渤海荒原上响起。“油砂!”1961年3月5日,当井深钻至1194米中途起钻时,突然发现卡在油轮上的一块褐黑色油砂。4月1日,华八井的钻探进尺停留在了1755.88米处。4月16日,随着“试油”命令下达,一股褐色油柱从井管内突然喷涌而出,划破长空……那一刻,石油开花,光芒升起,2000多个日夜,石油人心中的那份自豪与激情像荆棘中的火焰,在平原上、旷野里燃烧蔓延。

  这是华北平原4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西方理论界“华北无油论”不攻自破,开辟了我国华北平原找油找气的新纪元,也揭开了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华八井的出油让成千上万的拓荒人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从青丝到华发,他们成为胜利油田发现、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1961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力量对已见油的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

  1962年9月16日,营二井产生剧烈井喷,天然气、原油、泥浆汹涌着从井口喷薄而出,9月23日,营二井日产工业油流555吨,刷新我国日产原油的最高纪录。

/

  1964年1月25日,中央决定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石油工业部迅速从大庆、玉门、青海、新疆、四川等地调集会战队伍。到1966年,参加会战的人员已由会战前的4600多人,增加到26400多人。一时间,万马奔腾黄河口,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

  1964年1月,几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浩浩荡荡扎营在荒原上,拉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

/

  1965年1月31日,32120钻井队在胜利村构造上钻探的坨11井试油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千吨井。图为坨11井放喷时的情景。

  1965年1月25日,位于胜利村构造的坨11井试油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全国第一口千吨井,胜利油田由此得名。

/

  197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5周年前夕,新华社以《我国建成又一大油田——胜利油田》为题,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胜利油田。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世人震惊,举国欢腾。

  为支援祖国建设,一解国家能源之需,石油人打原油上产进攻仗,年年发现新油田,年年建成新油田,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原油生产任务。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34万吨,上升到1978年1946万吨,平均每年以27.9%的速度增长,建成我国第二个大油田。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国民经济蓄势待航,石油需求大增。可就在这时,胜利油田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从1979年至1981年,原油产量以每年100多万吨的速度连续下降。

/

  1984年3月8日  6086钻井队施工的桩古10井,在3573.31-3681米奥陶系灰岩层试油,分别用直径45、55、62.5毫米油嘴24小时放喷求产,日初产(放喷)原油3635吨,天然气36万立方米。这是我国当时单井日产原油最高的井。

  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石油工业部实行原油产量一亿吨大包干政策,并将胜利油田作为试点率先实行原油原产量1600万吨包干。承担起改革“试验田”职责,胜利油田迈出中国石油企业改革第一步。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也大大激发了胜利人的激情,原油年产量接连突破2000万吨、3000万吨大关,创造了3500万吨的历史巅峰。

  在勘探开发十多年后,此时的胜利油田地下油气分布却呈现出“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的“五忽”现象,复杂多变的地质状况让胜利人一时不知所措。胜利油田陷入储量增长少、新建产能规模小、原油产量下降的被动局面:之前是在地下寻找“倒扣的碗”,但是碗即将就要采空了,怎么办?

  石油工业奠基者之一的康世恩曾这样形容过胜利油田的地质状况:“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对不起来。”胜利油田囊括了世界油藏类型的2/3以上,被称为“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勘探开发难度之大国内外公认。

/

  1986年3月,胜利油田集中55台钻机,汇集3万余人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孤东大会战。不到半年时间,建成了年生产能力500多万吨的大油田。

  “油藏复杂程度决定胜利科技高度。”面对异常复杂的地质构造,胜利人不断挑战未知,总结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理论的突破,使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呈现出“井喷”景象。1983年—1994年,胜利油田相继发现23个油气田。会战孤东,鏖战滨海,开发埕岛,开发高潮迭起。十年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8亿吨,年探明储量最高达到4.1亿吨,奠定了油田持续高效勘探的基础,实现了油田产量的跨越增长。

  在“碎盘子”中找油难,把油采出来更难。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胜利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含水高达92%以上,100方的采出液中,油还不到10方。除此之外,浅层油稠流不动,“跺几脚都不变形”;深层油低渗透流不出,像深埋地底的一块块“磨刀石”,滴水不透……

  把潜力变成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在挑战面前,胜利人奋力攻坚,攻克了极浅海、低渗透、稠油、小断块等世界级开发难题,突破了高温高盐和98%极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大关,攀上国内外采油技术的高峰……跺几脚都不变形的特超稠油,依靠融合多种手段的“组合拳”技术,稠油年产量超过500万吨,建成国内第二大稠油生产基地;滴水不透“磨刀石”一样的低渗透油藏,被仿水平井开发技术等一把把“金钥匙”打开,年产油超350万吨;从零开始的滩浅海油田开发,已累计产油6000多万吨……

/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白鹭湖井工厂打造出了“井在城中、井在景中、井景共融”的和谐局面,成为油田绿色低碳高效开发的典范。

  发展至今,胜利人仍始终坚定“老油田不老”的信心和决心,拿起“放大镜”“绣花针”,对茫茫地下进行再认识,不断挑战极限,突破禁区。60年来,胜利油田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共发现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663亿立方米;原油产量曾经连续9年保持3000万吨以上,连续20年年均产量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创出了老油田持续效益稳产的奇迹。

/

  走过几十年风雨历程,胜利油田虽然在持续变革与创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原有体制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油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油价,让胜利油田在高油价时期掩盖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出路在哪里,未来在何方?

/

  2020年,胜利海上原油累计突破6000万吨。图为胜利海上油田

  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16年年底,隆冬时节,胜利油田召开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务虚会,原定两天的会期延长至七天。在这场头脑风暴和思想大碰撞中,班子成员思想达成统一——必须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来一场大的变革,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企业治理有机统一,把党建责任和经营责任有机统一,把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党建引领推动油田改革发展。

/

  胜利油田用高科技推进油田高效开发,建成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海油陆采平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

  2017年年初,胜利油田提出“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的全新经营理念。2018年,改革号角吹响,胜利油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流程再造、组织重构、资源优化,为高质量发展铺路。

  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创效益、创一流、创和谐的三转三创主题活动全面启动,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等新理念扑面而来。

  从2017年开始,胜利油田长期形成的“油田—采油厂—采油矿—采油队”四级管理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油田—采油厂—采油管理区”三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下,油田16家油气开发单位以及484个采油矿、队调整为115个采油管理区,管理层级由四级压扁成三级,机构减少75.8%,2000余名管理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管理区被赋予管理区经营自主优化权,成为油藏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从以前的“执行者”变身为如今的“经营者”,对油气生产存量业务拥有七项经营优化权。

  时间无言,却刻录出改革的脉搏。2017年至今,油田盘活人力资源三万多人,管理区人力资源优化54%,外闯项目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到“技术+管理”的高端技术型转变,外部市场累计签订合同额达到34.7亿元。

  与此同时,机关职能也在变,油田机关部门38个优化到28个,科室从341个优化到140个,管理流程由859支优化为182支,审批环节3467项优化为310项,管治思维被否定,机关智能优化76条出台,该干什么怎么干一一明确。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胜利油田油气主业效益稳产能力也不断增强,彻底扭转了低油价以来成本上升、经济可采储量下降的势头。大资源、大资产、大人力的优化平台之上,从人力资源优化,到闲置资产盘活,再到承包风险区块、直至流转未动用储量,老油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

  胜利油田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责任使命,累计为国献油12.5亿吨。

  六十年奋斗历程充满艰辛,从“大会战”到“大开发”再到“大市场”,从“高速度建设”到“高水平管理”再到“高质量经营”,胜利油田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一路凯歌。在新的起点上,胜利油田更加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持续保持原油产量2340万吨以上的大油田规模,以坚实步伐迈向百年胜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 李怀苹 本文图片由胜利油田提供 )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