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对你好”,真的很“山东”

  近日,北京的一位游客在网络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在山东旅游的“特殊”经历:夜住民宿,孩子半夜饿了想喝牛奶,民宿没有,工作人员直接到外面买回一大桶“塞”给自己;外卖点的散装啤酒出现漏气,给商家反馈后,商家直接退钱;孩子想玩滑板,自己本想买个二手的,结果店家直接借给自己一个让孩子玩。三件事情,三次感动。这位游客将自己的经历晒到网上后,引发广泛关注,与这段短视频热度同步上升的,是网友们对山东人热情好客的称赞与肯定。“闷声对你好,提前绝不说”,成为一众网友对山东和山东人最直接的评价。

  “闷声对你好”,恰如“润物细无声”。如果将这句话放到旅游相关的具体环境中,更显得难能可贵。众所周知,因为疫情原因,旅游相关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像北京这位游客提到的民宿对游客的依附性很高。生存困境下更能检验经营者的品格。从民宿到外卖再到滑板车,各种“闷声对你好”,看似偶然,其实蕴含着很大的必然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热情好客是山东的传统,助人利他、诚信友善是山东人的待客之道。“闷声对你好”,的确很“山东”。北京这位游客的经历看似“奇葩”,实则无他。在这些商家看来,在每一位山东人看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经常做的。网络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山东人的热情与真诚,好客山东,绝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早已融入山东人血脉的誓言与行动。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做好齐鲁文化的“两创”工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意。应当看到,“闷声对你好”,不仅是山东人的待客之道,也是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非只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而是需要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落脚点。北京这位游客在山东的切身经历和相关报道的广泛传播就是这样的落脚点。可以说,这样的短视频在网络空间爆红,本身就是对齐鲁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好素材、好形式。应当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推动者,那么,像“闷声对你好”这样的好传统、好品质,就必然能够从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