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驱车沿黄河大堤飞驰,满目皆是丰收的喜人景象。黄河一路蜿蜒向东,流经利津黄河大桥后,来了一个小小的近90度的转折,向北而去,此行目的地胜坨镇胜利社区就坐落在黄河东岸。
垦利区胜坨镇胜利社区新貌。
走进胜利社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住宅整齐划一,各类私家车来来往往,小广场、健身器材、卫生服务站一应俱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来自胜坨镇佛头寺村80岁的李树贵老人讲起了一家人生活变迁的故事。
昔日老村面貌。
1979年,李树贵一家搬到南展区房台上居住,几间土坯房小院成为一家人的新居。岁月流转,30多年后,土坯建造的房子却成了一家人的烦心事。随着家中人口增多,住房狭小逼仄不说,一下雨,就得全家总动员。“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不到3米宽的小肠道成了烂泥坑,门都出不去。村里70%的房子都漏雨,个别人家房子还有塌的。”2013年,李树贵一家人终于迎来了房台村搬迁的好消息。
从2013年开始,胜坨镇分批对南展区房台村庄进行搬迁改造。李树贵一家和胜坨镇卞家村、小白村、林子村等12个村的2354户7453名展区群众,分两批次搬进胜利社区亮堂堂的新楼房里。
搬新居后,李树贵感触最深的是吃饭问题的解决。“搬进新楼以后,再也不担心吃饭问题了。以前在老房台上住,下雨做不了饭,没柴火吃不上饭,没水了还得走老远去担水。现在好了,啥都不用操心,水电气暖屋里都齐备,啥天气都不担心了,还吃得讲究丰盛、营养搭配。”
“黄河南展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变样了!”胜利工作区主任许林峰介绍说,胜利社区先后在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上投入近亿元,建起了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购物、就医、上学,十分方便。
生活环境变了,黄河南展区群众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大变化。“原先,一口人守着一亩多地,能干啥?也就种点玉米、豆子啥的。”许林峰说,住进新社区后,还搞传统种养殖行不通了。
泰升农场是胜利社区附近小有名气的农旅产业项目,从2013年开始,农场陆续流转胜利社区各村土地,种植桃树、梨树。如今农场规模已经达2000亩,成为了集农业采摘、休闲观光、集体拓展、研学手工等为一体的旅游生态项目。“农场承包了村里流转的土地,村民每年有固定收入,我在这里上班每月能拿2500元工资,年底还能拿提成,算下来比以前种地收入强太多了!”一份土地赚两份钱,说起现在的工作,在农场上班的牛振玉笑声爽朗。
村内就业。
在胜利社区徐王村党支部领办的针织品加工厂里,二十多名中年女工忙碌着赶制新一批的窗帘订单,大家分工合作,熟练地分拣、缝制、质检、包装,这些平日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的农村社区“新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增加了两三千元的收入。
在胜利社区附近,泰升农场、垚丰百果园、巨丰绿色农业示范园、伟浩生态园等农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产学研游结合为支撑的高产智慧农业聚集区初具规模;村党支部领办的各类合作社、服务社、联合社,用差异化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在市场发展浪潮中各显身手,增添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动能。
在胜坨镇胜利社区,黄河滩区群众曾经做了几十年的梦变成了现实。如今,新憧憬、新梦想,正在展区群众心中悄然起航。
(记者:文/郑代玉 图/于中平)
群众感言——
如今的日子好得“没得说”
李树贵老人表示:破烂泥坯房变成了宽敞楼房,坑坑洼洼泥土路变成了笔直干净硬化路,孩子们上学从村联办小学转到了镇里现代化的实验小学,家门口看病、购物,老人不用地里紧忙活,就能拿上“老年钱”,年轻人家门口打工就能挣着钱,如今的日子好得“没得说”!
干部心语——
搬得进、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胜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晓强表示:近年来,胜坨镇不断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的长效发展问题。目前,正依托沿黄生态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农业项目引进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确保搬迁群众搬得进、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专家点评——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华锋说:黄河滩区群众整村搬迁住进新社区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要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和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滩区群众发展富民产业,促进滩区群众稳定就业,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进一步完善滩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滩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记者 郑代玉 刘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