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座城市 共享优质教育——我市扎实推进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努力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故乡,而是让故乡逃离贫困。”这是“85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令人动容。如今,刘超把父母经营的几百亩胡萝卜基地发展成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她本人则成长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书就是“素履”,就是“一苇”,读书,能帮助我们追逐梦想,乘风远航。近年来,我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市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投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各县区将生均公用经费所需资金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县域内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810元、1010元。在省定“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三免一补”。2018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较前一年度均实现了增长,增幅均高于6%,有力地保障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2021年截至8月底预算调整后,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较上年同比增长13%。

资料图

  “一个都不能少!”就是我市针对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态度和决心。多年以来,我市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两为主”原则,明确了“以县为主”解决特殊教育群体入学问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0拒绝”,100%予以安置入学。我市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就近免试入学,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我市常驻人口享受同等入学待遇。通过对特殊教育群体建档立卡,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教育资助体系、留守儿童“大手拉小手”关爱活动、失学辍学劝返等工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防辍控辍目标。

  长期以来,解决好学生课后服务和午餐问题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事。“小切口解决大问题。”2021年,市委、市政府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午餐问题列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民生实事,计划2023年前基本实现全部学生在校午餐的目标。强化食堂建设保障,项目总投资29273万元,市财政统筹资金5000万元对县区学校食堂建设给予奖补。强化学校基础运行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分别提高到810元、1010元。充分照顾低保家庭学生,对低保家庭学生的午餐费用按每人每餐5-8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我市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惠及学生4.4万人。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让孩子入学问题不再成为老百姓的难题。“十三五”期间,共为13.2万名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9亿元,为47.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发放营养餐补助9161.3万元,为5611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538.6万元。残疾儿童、特困儿童15年教育全部免费,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群众“同一座城市,共享优质教育”的期盼,我市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要求,2019年将市管55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移交所在区管理,解决了自2005年油田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后一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历史难题。2020年将62所油田幼儿园移交地方,解决了“多头管理”问题,适应理顺后的管理体制,实行融合招生,群众反响良好,有力促进了油地校融合发展。

资料图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前教育意义重大,为了持续扩充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2011年以来,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项目有九年被列入市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60所,完成40所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扩增普惠性学位3.5万个。

  在全省率先完成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核定和总量控制人员核定工作。目前,全市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毛入园率分别达到77%、93.33%、116.51%,全省排名第一、第二、第三。我市先后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全国学前教育教科研工作论坛、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全省游戏活动实验区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市完成投资57.5亿元,新建、改扩建71所学校,新增75465个学位,在全省提前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积极推进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消除大班额工作长效机制,确保56人及以上大班额问题不再反弹。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全市实现“四统一”“一覆盖”,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三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加快建设义务教育网上招生入学平台,推进户籍、住房等基础数据共享,所有县区、市属开发区实现报名入学网上办理,真正实现报名入学“零证明”“零跑腿”。全市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99.7%。

  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多点开花

  我市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近年来,累计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市一中、市二中、胜利一中、胜利三中等普通高中学校新建、改扩建,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适应新高考改革,各高中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日益鲜明,有关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

资料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创建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和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和东营市化工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依托市技师学院建设了全市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1所、省优质高职院校1所、省规范化中职学校6所、省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省级高职品牌专业3个、省级中职品牌专业9个、市级中职品牌专业20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0个。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尊师才能重教。我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近五年,全市补充教师4560人,有效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积极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共交流2000余人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审时向农村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按照高中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分别每班每月800元、500元的标准,设立班主任绩效考核奖励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81人,齐鲁名师、名校长37人,省特级教师42人,省教学能手110人。共有东营名师工作室107个、东营名校(园)长工作室9个。

  春华秋实,我市教育事业硕果累累: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被确定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区、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项目区;全市三区两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认定;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在2020年省对市基础教育群众满意度评价中,我市在全省排名第五。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我们人人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当每一个家庭中时时萦绕着读书声时,全社会将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