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营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之一,在他的努力下,《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北方农村得以传播应用。
他是我国农村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民斗争的代表,成长于艰苦的斗争环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忠诚与担当。
他就是东营大地上第一位农民共产党员——刘良才。
出生于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的刘良才,从小就有股勇于突破的闯劲儿,他与好友合伙购买了一条木船,沿小清河来往于济南和羊角沟之间做生意。走出乡村的刘良才开始“大开眼界”,亲眼目睹了外国奸商与当局政府、反动军阀之间狼狈为奸、鱼肉人民的卑劣行径。对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现实,他感到怨愤难忍,对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更是感同身受,“思变、奋斗”的思想从此油然而生。
1925年的一个夜晚,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共产党员刘子久对刘良才畅谈着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这让刘良才领悟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唯一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光明前途的希望所在。经刘子久介绍,刘良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刘集党支部建立,刘良才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良才正式走上了用共产主义思想开展农民斗争的革命道路。1925年至1931年间,他在“四县”边区积极活动,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对敌斗争,成为当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
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扩大党组织的影响,他从文化教育入手,组织“童子团”、成立“农民协会”、办“夜校”,不仅讲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传播革命道理,他把《猛进》《中国青年》《向导》《新青年》等引入课堂,用新的教育理念传播新文化。1926年,《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传到刘集村后,刘良才如获至宝,带领大家反复研读,汲取革命营养,开阔思想视野。
刘良才还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把经济思想融入党组织的创建中,成立农民消费合作社,组织大家在家庭大事中互助合作,大宗的生产生活用品集中购置节省开支。他还动员爱人姜玉兰组织入会妇女织布、卖布,组织工友做小推车等木制家具出售,多渠道增加收入。这些活动既为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的革命意识和思想觉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30年广饶县已成立8个党支部。农村地区有了共产党的组织,犹如干柴中引来了火种,他们的革命活动不仅对鲁北大地意义深远,还影响到大江南北。
1931年,刘良才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赴潍县任中心县委书记,负责胶济铁路部分路段和坊子煤矿,以及潍县、高密、寿光、广饶、益都、临淄等地区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坚持领导农民办“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武装“赤卫队”,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开展“抗粮”“罢税”“刨桑界”等形式的斗争。
1932年秋,刘良才指导煤矿党组织建立了“坊子煤矿工人罢工委员会”,开展罢工斗争。同年10月,三个矿井100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工人包围经理室,强烈要求归还拖欠的工资。资本家勾结宪兵团,企图用武力威胁工人,但在刘良才的努力下,士兵们拒绝镇压工人。在他的周密组织下,罢工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如火如荼的工农斗争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惧和仇恨,为了缉捕刘良才,他们在各车站、路口悬挂画像、下通缉令、严密盘查,用尽了各种手段。
1933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刘良才在坊子集上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面前,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在刑场上,他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时年43岁。
从1925年入党,创建刘集支部,建立中共广饶特支、广饶县委,在益、寿、临、广开展工作,到奉命东去潍县发动工人、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刘良才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鲁北平原,为党的事业献出一片赤胆忠心,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记者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