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令人耳目一新的府前大街。
夏雨清风起,听荷绿正浓。正是在这雨中,万众期待的府前大街通车了!
整齐划一的街道、极具特色的护栏、安全便捷的交通岛、功能完善的城市家具,一条路、一座桥、一条城市绿廊,扮靓了这座湿地之城。
厉兵秣马的东营速度
倒计时120天!在今年2月22日,府前大街改造提升项目开工建设。从那一天起,倒计时的牌子就紧紧地钉在了项目部门外。项目专班负责人王广东这几个月可谓是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地下雨污水管网超期服役、淤堵严重,给水管线材质已不能满足现行的健康标准,地上道路网裂、路面塌陷等城市道路病害较多……每一个问题都压在施工单位头上。
修路、改线、筑桥、增景……任务重、时间紧,自项目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秉持“开工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信念,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持续作战、昼夜不停。
既要保证工期,又不影响沿线居民和施工单位正常的工作生活,项目专班主动联系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制定了延时上放学方案、中午在校就餐方案,有效缓解上放学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压力;提前制定并实施了沿线单位临时出入口开通工作,积极协调交警部门制定封路措施,利用公众号、微博、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了封路公告、沿线单位出入路线公告,让市民广泛知晓。
虽说“春雨贵如油”,但今春的雨水格外勤。3月1日降水延误工期2.5天,4月2日降雨影响工期3天,再加上各类原因导致的停工,总工期仅剩下100天!
“坚决履行按时完工承诺!”为加快推进项目,保证项目质量安全,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将项目分为7个作业区段,配备管理人员33名,施工总人数保持在500人左右,施工机械60台次,在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昼夜不停、持续作战,在点和线上进行突击。为加快推进节点工程进度,施工单位采用新技术、新机械,打破常规工序,交叉施工,加快金水桥、玉带河桥施工。
重压之下,捷报频传。3月31日,胶州路与府前大街路口南北贯通;4月1日,滨州路与府前大街路口南北贯通;4月底,项目完成所有地下工程量;6月18日,府前大街东三路——胜利大街段主路通车;6月29日,实现全线通车!
此时,钉在门口的倒计时牌子竟然还没有归零!
亮点纷呈的智慧道路
府前大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开始就代表着东营的城市形象,是东城东西向的重要主干道。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再加上30多年的运行,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城市形象。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府前大街提升改造工程如期开工。
一路风景、一路飞歌。
通车后的府前大街变化着实明显:现代感的智能交通信号设施、极具文化特色的标识系统使人耳目一新;公交站台整体采用现代感强烈的几何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灰色候车厅表面和橙色LED灯,让空间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并显现出优雅的风格;智能公交停车站台、滚动电子播报,可以随时提示公交路线的实时信息,让市民出行更方便;通过对沿线单位路口的优化组合,封堵合并不符合规范的出入口,各单位出入车辆更加有序,道路行驶安全性大大增加。
变化最大的是金水桥,原金水桥坡度过大,影响驾车舒适感,且雨雪天气下影响行车安全。项目改造提升后,保留了金水桥特色,拉长道路纵坡,降低了拱桥整体坡度。桥面新增3米宽人行道与金水桥东西侧人行道顺接,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提升了行人通行安全性。同时在桥体两端新增下沉式通道,保障行人过路安全,方便市民出行。
项目专班负责人王广东表示,其实府前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惊喜”多半在地下。项目实施后,更换了路灯灯头和电缆,增加强、弱电预埋解决了路灯照度不够、电缆老化,弱电管线不能满足5G网络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电力电缆超负荷运行等问题;同时,重新敷设给水、雨污水等管线及配套设施,而且新设计的“西热东输”热力管线建成后,府前大街还将承担为东城输送清洁能源的功能。
美轮美奂的湿地特色
除了便捷、智慧,提升改造后的府前大街更“美”了。新的府前大街彻底改变以往绿化层次单一、景观效果欠佳的面貌,形成了焕然一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项目新设具有现代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舒适美观,使人眼前一亮。
项目对胶州路以东市政府周围通盘统筹,着力打造“一核一带两翼”的城市绿廊精品。一核指新世纪广场,一带指市政府前绿化廊带,两翼指两侧的松林广场、工信局拆迁绿地和万达广场、河东广场。工信局拆迁后,府前大街两侧现有绿地和待改造绿地将统筹考虑,串联成片,形成一体化的绿廊结构。
通车消息让关注项目进度的市民欣喜不已。东营交通音乐广播“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朱铭对此感触颇深:“项目施工刚开始时,看到听众发来信息说堵车,就感到焦灼,从来没有意识到府前大街对于东城交通如此重要。在施工期间,也有听众不断询问工程进展,我们也每天都在关注。当看到府前大街通车后,突然觉得这些等待都是值得的!”
(记者:文/张振 图/周广学 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