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临期食品火了。
临期食品,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之内。距离保质期越近,价格越便宜。以前,商家看到食品快到保质期,往往会降价处理。在超市,这样的食品数量不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贪便宜的老年人”或者“算着省钱的家庭主妇”才会积极地购买临期食品。很多顾客对这样的食品“瞧不上”,不屑于购买。对于剩下的临期食品,有的商家只好扔掉。
现在不同了,临期食品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争相抢着购买。因为这样的食品还没有过保质期,价格便宜好多。以往令商家头疼的临期食品,现在有了畅通的销售渠道。
前些年,商家把临期食品摆在角落里,很不显眼。现在,临期食品不仅走出了角落,已经由最初的通过小规模的店铺折扣出售,到现在的线下直营店和电商平台的出现,行业的受关注度不断提高。
看似不起眼的临期食品是个大市场。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如果按5%库存沉淀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也达“百亿级”。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临期食品销售通畅了,消费者可以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商家把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处理了,减少了因商品销售不畅承担的沉没成本,发挥了商品的最大化价值,做到了食物不浪费。目前,临期食品消费者众多。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心存疑虑:临期食品快过期了,质量有保证吗?商家会不会浑水摸鱼把过期的、腐败变质的食品掺杂在里面呢?
食品不同于其他商品,质量是第一位的。食品,虽然有保质期,但是存放和流通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到实际的保质期。临期食品快到保质期了,其质量会不会因受到存放和流通条件变化,而影响到实际的保质期呢?食品,毕竟不能完全依赖于固定的保质期限,而要看实际的产品质量。有的临期食品,距离保质期时间很近,是不是质量一定让人放心呢?
临期食品,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规定。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大多依靠相关企业和个人,如果商家过于逐利,容易突破临期食品的安全底线,因此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临期食品的标准,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相关部门要常态化检查,加强对临期食品的质量监管。如果发现临期食品存在质量问题,要进行相应处罚。
商家在销售临期食品时,要检查并保证其质量。通过电商销售的,平台也要担负起相应监管职责。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质量。要通过多方努力,最大限度地消除临期食品销售中的安全问题,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确保消费者买到的临期食品是安全的。食品行业难免出现临期食品,临期食品质量安全了,将会更加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扈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