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表面上是“安全提示”,清理手机垃圾,实则骗取点击量,读取隐私信息,有的甚至设下精准陷阱进行诈骗……日前,4款手机清理APP因违规收集老年人个人信息遭曝光。
当前,智能手机应用很普遍。浏览新闻、社交、购物付款、查阅信息等,只要手头有部智能手机,能上网,都可以顺利实施。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几乎每天都要用手机上网一段时间。
智能手机使用久了,时常会收到类似“内存不足”、“垃圾清理”的“安全提示”,相信不少人收到这样的提示会认为手机需要清理了。实际上,按照手机提示下载清理软件时,用户个人信息可能正在不断被软件上传,个人信息泄露了。要是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知晓并利用了,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一定威胁。
如果用户按照手机上出现的“安全提示”下载了这样的“垃圾清理”软件,用户的个人信息不断地被上传,用户就会被精准画像,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一旦被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标签,各种劣质带有欺骗性的广告和内容就会不断传到手机上。这样的信息多了,上当受骗的恐怕不只是老年人。如果不法分子根据用户信息设下精准陷阱进行诈骗,用户很容易落入圈套。手机和电脑软件,通过欺骗手段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危害性是很大的。
网上收集用户行为较为普遍。电脑上的各种操作留下了用户网络痕迹,用户个人方面的信息时常通过网络传递。手机下载各类APP时,几乎都要求机主同意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等个人信息。也有居心叵测的人,通过欺诈手段,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骗取用户信息。用户信息,与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联系在一体,保护用户信息就是在保护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近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已联合印发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在明确网上必要的个人信息提供范围时,应该不仅限于APP。
网络上的各类软件都要尽可能少地收集用户信息。包括下载APP这样的网络操作,非必要不能要求用户提供信息。无需提供个人信息即可使用的,就没有必要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只提供少量信息即可使用的,就没有必要要求用户扩大信息提供范围。同时,对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具有保密的义务。
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网上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监督,督促企业和个人强化用户信息保护的红线意识。对违规收集用户信息、泄露用户信息和骗取用户信息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督促行业自律,为广大用户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应用环境。
(扈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