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的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亮相“代表通道” 生动讲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走上“代表通道”,接受了中外媒体记者视频集中采访。

/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张金海说,他1993年参加了环卫工作,扫过大街、掏过厕所、管过垃圾场,一干就是29年。深深体会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越来越整洁,天空越来越蓝,湿地越来越美,“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儿安了家。

  “这些年来,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小时候,每逢黄河枯水期,村庄水井无水,就跟着大人一起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留着喂鸡喂鸭。”张金海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水已实现全流域畅流。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十分珍惜宝贵的黄河水。

/

  张金海说,参加工作后,看到公厕的高水箱长流水,他非常心疼,琢磨着怎么让它来更省水。他画了图,买了电子元件,拆拆装装,几经试验,做出的新装置,把用水量减了一半,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发展到如今的第四代公厕节水感应器,用水量已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了。

/

  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张金海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到全国劳动模范,再到人大代表。“我想,工作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有收获,我们环卫工人也能搞创新。啥是创新?在我眼里,就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提质增效的技术和设备,让环卫工人更省时省力。”正是抱着这些想法,张金海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各类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

/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学技术、练本领、搞创新,张金海说,他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带出来的30多个徒弟,都成了环卫一线上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了劳模。近几年,他们正在用更多的技术成果推动着环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张金海自豪地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才能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张金海表示:“今年是牛年,我想就是要踏实肯干,发扬‘三牛’精神,再努把力、加把劲,让我们的家园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

  张金海介绍说,这次人代会,他带来了《关于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不断提升全国300万环卫工人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张振祥 摄

  张金海是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原东营市市容环境卫生处)的一名环卫工人。1993年从部队退伍后,就一直从事环卫工作。他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杜绝“差不多”思想,把每一项日常工作都做到极致,先后发明和革新了多功能环卫扫把、研制多波段多档位延时开关、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泥清液技改项目和多功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等,创效超亿元。他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书写了新时代环卫工人创新的力量,生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