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皮提水
手可以提水、拉车,这并不稀奇,但眼睛也可以干这些事,就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了。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眼皮提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广西东部一带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练就的民间特技,由于技术特异,传承者甚少。表演者用双眼将两个各装有20公斤水的水桶提起,可持续数分钟,其辅助工具只有两个扣子夹在眼皮内,扣子和水桶之间有承载水重的连接线绳。这个技能,并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一点点练习而成的。
在我市,河口区新户乡杏行村人宋涛就是传承人之一。他从小酷爱表演艺术,从15岁开始便走上了随演出团四处奔波的演艺之路。
“那时候就是随团奔走全国各地演出,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这种闯荡中度过的,那时候我在团里从唱歌到伴舞样样都行,但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表演自己也感觉有些乏味了。”据介绍,宋涛的这种生活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演出而彻底改变了。宋涛在一次随团到广西演出时,被当地一位著名民间杂技艺人相中收为门徒,直到后来宋涛才知道,他的师父就是“眼皮挑水”杂技的创始人刘成。在这位严师的传授下,宋涛开始一门心思投入到了练习中,经过三年的苦练,宋涛最终掌握了这门绝技并带回了家乡。
“这个技艺也不是那么好学的,刚开始要将两粒扣子塞进眼中,晚上睡觉都不能拿出来,你想一粒沙子进入眼中我们都不停流泪,何况是两粒大大的衣服扣子。”据宋涛介绍,正是经过了这样的痛苦训练,宋涛才最终成功。开始频频在各大报纸、电视上露面,成了“名人”。经过宋涛和河口区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他的“眼皮挑水”最终申遗成功,成为东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扶持。
另据了解,宋涛的道具,是一根手指粗的铁链,一块直径约在1.5厘米,略有弧形的铁片和一个铁钩分别连在铁链的两边。练习中,在不知道流了多少泪,用了多少眼药水以后,宋涛才练成了眼皮提水绝技。
古河道狮子舞
古河道狮子舞是广饶县花官乡的传统舞蹈,起源于清朝初期。三百多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江北狮子”的独特一派。古河道狮子舞的道具有绣球、狮头、狮衣等,件件都是自己制作。演出可分舞台演出和场地演出两大类,玩法上有双狮、三狮、四狮、五狮同舞,雌雄狮对舞或一幼狮混于其间的闹舞。经过多年的发展,古河道狮子舞辐射影响东营、潍坊、淄博等地市。
据介绍,“狮子舞”又叫“跑狮子”。小狮子由一人舞,大狮子由两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狮衣,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领狮人着古代黑缎武士装,手握旋转彩色绣球,配以“清堂鼓”鼓点,融入京剧“冲头”、“次鞭”、“四击头”等鼓点,逗引狮子演出。演出动作有小(单)挠痒、大(双)挠痒、跳方(长)桌、跳狮子、生小狮子、双狮夺球、10狮争球,动作数量有走、站、跳、翻、挠、抢、抖、滚甩、转、摆、拜等10余种,做“十字串花”、“剪子股”、“步步高”、“轱辘线”、“盘长字”、“丫丫葫芦套盘长”等花样。狮头、狮衣、绣球全部自制。
演出可分舞台演出和场地演出两大类。场地演出时狮子卧于地上,舞台演出时卧于中幕后,领狮者扮一戏剧中的小武生,手持双绣球“跟头”上场,打一趟叫“枪皮”的武术拳脚动作,紧接着朝卧狮跺脚、举球、抖球唤起狮子开始表演,狮子起舞后领狮者暗退场。只有在表演抢球时由领狮者抛球,表演跳方桌、跳条时领狮人先示范给狮子看,启发狮子学着跳,完成表演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六区、花官区、花官公社、乡代表队,参加市、县民间艺术调研、农民艺术节,多次获奖。2000年,作为广饶县代表队到市里参加展演,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逢年过节、庆典、结婚等,都有舞狮助兴娱乐演出,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
古河道狮子舞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江北狮子”的独特一派,动作十分鲜明,表演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有无锣鼓伴奏都能演出,狮子多寡皆行,在东营、淄博、潍坊等地市深受欢迎。古河道狮子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对研究黄河沿岸的民间艺术,了解民间艺术发展规律等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汉摔跤
在广饶县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汉摔跤。老汉摔跤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虽然是单人表演,但在表演时却要呈现出两人摔跤的场景,因其表演形势灵活、独特,全套动作又是一气呵成,深受百姓的喜爱。
大码头镇小码头村“老汉摔跤”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有“梅花一摔”之称,多次参加省、市、县演出并获奖,享有盛誉。
民国年间,大码头老汉摔跤受广饶文化影响,又经传承人与梅花拳技艺相结合,至新中国成立后老汉摔跤技巧又有新的突破,更能体现出地方表演风格,现在大码头老汉摔跤表演队有8人,平均年龄38岁,由大码头镇小码头村传承人王洪涛、王利泉组织。
那么,表演时究竟是怎么摔的呢?据介绍,表演中,一红一蓝两个“老汉”紧紧地抱在一起,一个“老汉”使出绊腿,另一个“老汉”来不及闪躲,就躺在了地上,一个鲤鱼打挺,他们又都站起来继续抱摔,乍一看就是两个老汉在摔跤,不过当演员直起身子来向观众致谢的那一刻,观众才会看出这是一个人的表演。
正因为老汉摔跤的练习过程枯燥乏味,还会有受伤的危险,所以现在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让第七代传承人王利泉欣慰的是自己收了八九个徒弟,年龄都在12岁左右,他们一到了节假日就会跟着师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