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聚力东营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尹健

  不同地域各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黄河入海口的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可歌可泣、个性鲜明的黄河口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曾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铿锵话语,昭示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梳理东营市近现代革命历史,传承黄河口红色基因,是凝聚东营城乡发展力量的重要文化基础。

  一、丰富的育人内涵

  1、理想信念教育

  黄河口人民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时间处于国内农村支部前列,早在1923年就有延伯真、李耘生等广饶籍革命者经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王翔千等早期先进分子介绍入党,至1927年8月,“凡是有党员活动的村庄,均建立了农民协会、童子团等群众团体”。出版于1920年8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刘集支部的完整保存,是黄河口人民精神富足的标志,也是黄河口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一方面生动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早期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研究思想传播及革命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佐证了黄河口民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伊始,就有热血青年主动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并做出了敢为天下先的价值选择。

  2、性格养成教育

  良好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其态度特征上,如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是诚实、正直、有礼貌,富有同情心的;对自己则体现在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方面。民族存亡之际,黄河口人民彰显出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勇于牺牲奉献的态度特征。在发动农业生产的同时垦区建设了被服厂、兵工厂、造纸厂等后勤生产保障设施,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高,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垦区根据地为前方战场输送了大量军用物资,所以垦区也有“小延安”的美称。黄河口地区解放后,大批干部南下支援全国建设,这都是黄河口人民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对待国家和集体的积极态度和牺牲精神,对青年人养成良好性格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3、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清河平原近百年来屡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蹂躏,广大黄河口的人民对侵略者、剥削者的刻骨仇恨凝聚成的反侵略、反剥削的力量,在党的正确主张领导下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现实的行动。在日伪猖狂捕杀革命者的严峻斗争形势下,抗战胜利的关键都集中到了能否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这个根本点上。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在部队不断受到日伪的“扫荡”“蚕食”的时刻,党的干部战士有了群众的保护,在斗争中受伤时群众的炕头就是医院的病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荣历史充分证明,黄河口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黄河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二、强大的凝聚作用

  1、坚定理想信念

  奋勇争先的宣言精神和开拓奉献的垦区精神是党领导黄河口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结晶,它渊源于黄河口人民的优良传统,具有民族性和先进性的特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黄河口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仍然鼓舞着新一代黄河口人克服艰难险阻,戮力齐心建设着这片黄河入海的土地。黄河口红色文化蕴涵的信仰因子,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成千上百万的黄河口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凝聚黄河口人民的思想基础。

  2、增强情感与文化认同

  黄河口红色文化融合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在黄河口地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对于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流血、牺牲的先辈,都有极强的情感认同。人民尊重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上下求索的人,感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艰辛跋涉的先知先行的不易,更感恩为今天美好生活不惜牺牲一切的先烈。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黄河口大地上书写的奋勇争先、开拓奉献的英雄史诗,令后来人倍感钦敬和自豪。这种情感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是凝聚黄河口人民的精神纽带,是黄河口红色文化延续的精神基础。

  3、凝聚社会力量

  在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宣言精神和垦区精神是凝聚黄河口共产党人及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犹如能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黄河口千千万万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大众为崇高的理想牺牲奉献,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情付出,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积极参与是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共同理想是黄河口人民所共有的,集中反映了黄河口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有助于党和群众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取得最终胜利,在国家建设时期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

  三、结语

  黄河口红色文化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从信仰传入到理性思考,从信念坚守到付诸实践,在新时代大门开启之际,具有奋勇争先、开拓奉献精神的黄河口人自觉投身于黄蓝两区建设,需要不断从文化基因里寻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更要让这文化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以泽被桑梓,这既是对黄河口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更是在新时代激励黄河口人民继续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