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英烈】著名革命烈士李竹如

  开栏的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国史是教科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东营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到党员干部群众的血脉,为东营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日起,《东营日报》推出“东营英烈”专栏,通过讲述英烈成长奋斗的故事,让我们感悟使命的光荣和信仰的伟大,在重温历史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先烈先辈身上汲取力量,在不断检身正己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李竹如,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1942年11月2日牺牲时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

  李竹如自幼家境不算好,但寡母坚持送他读书,使他在惠民四中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他在自己家大门口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此后,他辗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济南正谊中学、南京中央大学,并于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开始,他陆续主办了五份报纸:《新亚日报》、《文化报》、《中国人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大众日报》。1936年,他自筹资金与一群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文化报》。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采写了一个整版的通讯《鲁迅先生之丧》,并设专栏先后介绍了几十位进步作家和学者。《文化报》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评论,大多是李竹如亲自撰写的。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李竹如被迫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一筒蜡纸、一块钢板和一支刻字的铁笔。一路上,敌机轰炸,交通中断,他步行到蚌埠,不断把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印成传单,沿途散发,不断吸引知识青年加入进来,他把结伴而行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支宣传队,也为革命带动了新生的力量。

  1938年,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担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1940年担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在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期间,他还创建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任理事长,以及新华社山东分社,兼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第一任社长。

  1940年初,李竹如同志担任了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从一开始,他就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清晰的新闻理念主导办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战三年来的宣传鼓动战》和《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为九一记者节而作》等文中,它们分别发表于1940年的《大众日报》上。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众日报》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在极端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成功进行了“联合大会会议”、“皖南事变”、“减租减息”等重大报道。作为管委会主任,他亲自撰写社论和文章,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

  1941年冬,鲁南区委书记赵鎛英勇就义,李竹如率《大众日报》第一战时新闻小组,跟随分局鲁南巡视团到鲁南区处理危局,并在能“一枪打透”的危险境地中坚持对外发稿。

  在沂蒙根据地,敌后环境艰苦,不能公开发行。李竹如带领大众报人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建立了战时邮局三位一体的体制。开辟了冲不散、打不断的千百条邮路,发挥了报纸的巨大威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系统,正是在战时邮政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1940年1月,李竹如同志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时,创新推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组织了由6人组成的采购队伍到敌占区采购;二是派员到沂南县依汶开办商店“利源永”,收购花生油、金银花等土特产换印刷材料,后来又建立了连云港地下采购线。李竹如还在报社机关成立了大众合作社,大大方便了报社机关、分局机关和一一五师机关干部、战士,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1940年11月,报社成立大众印书馆,专管出书,李竹如任董事长。到1944年7月,源于大众印书馆的山东新华书店在莒南净埠子村成立,那时已建立5个分店,9个支店,30余个分销处,出版刊物18种,编印书籍318种及其他干部读物多种,供给了鲁中高级课本,鲁南80%国民教材,滨海70%国民教材,还有通俗读物3000多份。

  1940年11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

  1942年秋末冬初,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战工会”机关向鲁中撤退,我军被八千余敌人包围。李竹如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毫无畏惧。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在翻越山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那年,他才37岁。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