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8】注重环境打造,以良好营商环境吸引项目推动发展

  ■突出抓好“一次办好”改革,公布市直56个部门单位政府服务“一次办好”事项1460项。

  ■在最近公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中,我市在274个城市中列第46位。

  ■制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1+1+8”系列文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生态环保水平。

  有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养分、适宜的气候,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同样的,环境就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壤和气候。哪个地方在发展环境上占有优势,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走在前列。

  2018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将“环境打造”作为实现目标定位的“四大举措”之一,在政务环境、创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继续聚焦“环境打造”这一重点工作,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为绘就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美好蓝图提供良好环境支撑。

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环境

  高峰提示牌、服务笑脸墙、“一次办好”群众意见反馈二维码、图书借阅角……在东营区政务服务中心看到的诸多细节,让记者感受到“一次办好”改革给群众带来的方便。“一次办好”不只是一个方案,它是政府办事效能的“试金石”,代表着群众对高效率政务环境的深刻向往。

  去年,我市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更好保障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调整市级行政权力清单2次、权力事项1288项,加大向县区和市属开发区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能。对无法律法规依据和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证明材料进行清理,公布保留证明事项目录。去年6月底前对建市以来出台的1.1万件现行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废止不符合要求的文件696件。

  推动监管职能从注重事前行政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是推动“一切办好”改革的重要内容。东营市各行政部门已累计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制度554项,加快完善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实现了对失信被执行人在登记注册环节的自动拦截和任职限制,对已冻结股权等信息及时公示。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抽查。去年5月份,制定公布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中介服务项目清单》,明确要求凡未纳入清单的服务项目一律不得作为政务服务的受理条件。

  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我市全面梳理“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去年8月15日公布了市级“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共涉及市直56个部门单位、1460项,实现了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各县区同步推进清单公布工作,共公布4944项。大力推行“五个一”集成服务,积极开展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去年8月底前,市县政务服务大厅均已基本实现“一窗受理”服务。市教育局、市司法局等牵头部门已基本完成“一链办理”事项清单和服务指南的编制工作。

  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最终目的是实现审批服务便民化。我市全面深化十大专项行动,建立了“一个行动、一套方案、一位市级领导负责、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的“五个一”落实推进机制,市县两级10个专项行动方案已全部出台。将“一次办好”改革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纳入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区(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改革。

(资料图)

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位于河口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汇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近年来,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5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参与起草行业标准5项。“公司能够取得这些专利,依靠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依靠济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依靠省院士工作站、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合。”公司技术部总监赵攀峰告诉记者。

  如果说环境是水,那么企业就是鱼,有多深的水,就养多大的鱼。而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人才、技术、资本的集聚。

  企业和人才都有流动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留不住的。去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聚焦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人才四个构建,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0.8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居全省第六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4%,居全省第二位;在最近公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中,我市在274个城市中列第46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按照“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跨越”的思路,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全年共有14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科技部备案。科技创新平台层次提升,引导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设规范化创新平台,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金融融合深入推进,设立了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7个项目进入市产业基金储备库。

  为支持服务企业发展,我市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月度会商制度,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立“3+N”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快速决策机制、“1+5”国土规划建设管理周例会机制,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加快项目进度。建立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实行“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机关干部驻企联络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坚定发展信心。

(资料图)

打造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环境

  记者在垦利石化集团门口看到一张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实时在线监测数据,这是便于公众及时了解公司的污水排放水平。去年6月,垦利石化集团投资1.2亿元实施的污水处理厂生化段彻底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用,目前处理后污水水质显著提高,80%以上得到了回用。

  去年,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1+1+8”系列文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落实河长、湖长、湾长责任,省控以上河流稳定达到五类水质。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和移交信访问题整改工作,制定整改方案,加强督导检查,推进科学整改、规范整改、彻底整改。按照“湿地、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制定《东营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东营市湿地保护提升实施方案》《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把东营湿地资源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率和改善率。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始的。长期以来,我市树立“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地区中心”的发展格局,促进中心城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同步启动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在水资源布局、综合交通体系、产城融合、城市风貌特色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着力打造居住之城、生活之城、工作之城。开展了湿地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城重点片区控规修编,持续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初步实现对中心城区风貌管控的全覆盖。组织编制中心城水系连通、水循环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方案和工作导则,统筹推进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实施道路容貌综合整治、水环境治理等生态工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通过省级审核,我市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快发展、大发展就无从谈起。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深入下去,也必将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记者 李成)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