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中国人 “五常”就在日常①|仁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永续,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文化贯穿中国历史脉络,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影响深远。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五常”文化已经拥有了国际视野,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人用行动自觉讲述“五常”故事,将“五常”融入生活的日常。

  《自信中国人 “五常”就在日常》系列短视频策划第1期,让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个个故事,看自信中国人如何用行动诠释儒家思想内核——“仁”。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4日讯 说到对山东人的印象,有人说热情、有人说豪爽、有人说仗义……其实,用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来说,那就是“仁”。自古至今,这条精神脉络始终在山东人的血液中流淌。进入新时代,山东人对“仁”也有了新的诠释。

  在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天使老师”魏贞淑用一颗“仁爱之心”,一笔一画为“仁”字写下生动注脚。40多年来,她先后帮扶失学儿童12名,筹建“希望小学”“希望书屋”“希望小屋”10处,牵线搭桥帮扶学子3000多人次。

  在《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山东人身上一个个鲜明的符号,孕育了人文情愫,更涵养了人性温度。

  在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82岁的赵晓凤老人义务理发54年,发起“晓凤义务理发室”18家,带动志愿者300余人,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一把剪刀服务了无数人,也感动了无数人。在赵晓凤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银龄老人加入到她的队伍中来。志愿者们的仁爱之心,也通过红豆这个载体被记录下来。11年,13万颗红豆,代表着13万次仁爱的善举。为民服务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了“助人为乐”最美的模样。

  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了一座城。山东人用自己的向善品格,生动地诠释了齐鲁文化的厚爱情怀,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2012年,山东开展“山东好人”推荐评选活动,通过寻找、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挖掘“山东好人”群体背后独特的文化基因,发扬崇德重义的传统文化,讲好人故事,让好人登榜,为好人点赞。不同的山东故事,一样的山东温暖。山东人优秀的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道浸润人心,让“厚道山东人”的金字招牌愈发鲜活、闪亮。

  策划/刘畅  记者/刘桓廷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刘桓廷 责编:刘畅 审校:徐红梅 主编:张倩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