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润生,东营市规划服务中心主任赵会才,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月明,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程绍静,介绍“《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梁润生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开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改革。
2019年8月,我市启动《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协调报批等工作,组建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林科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营市规划院等共同参与的编制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方法,学习借鉴武汉、广州、成都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加强培训指导。在广泛征求各县区、市直部门、胜利油田和社会公众等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公示、专家评审,先后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形成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成果,经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于今年10月16日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10月31日获得省政府批复。
二、《规划》的期限、层次和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层次的规划范围为东营市陆域和海域,包括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广饶县、利津县等三区两县,总面积12790.33平方千米,以海岸线为界,陆域面积6682.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108.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层次的规划范围为市辖区的主要城镇开发边界及周边地区,包括主城区和河口区城区两部分。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13章49节,涵盖了“目标战略、空间格局、城区布局、设施支撑、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规划》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能矿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两翼、一园两带、两区四片”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城市性质。《规划》立足黄河入海口、盐碱地、能源基地、工业重镇、移民城市等自然资源禀赋及城市特色,提出到2035年,建设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宜居宜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二)三线划定。到2035年,东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7.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3.2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4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14.49平方千米以内。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中聚、北拓、南优”三大发展分区。“中聚”地区包括东营区(含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省黄三角农高区、垦利区中西部,是全市人口产业集聚区、经济龙头带动区和科技创新引领区。“北拓”地区包括河口区全部、利津县全部和垦利区东部地区,是黄河入海口所在和陆域新生拓展地区,为全市生态、农渔和产业发展提供拓展空间,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地区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地区。“南优”地区主要是广饶县除省黄三角农高区外的区域,是全市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品质和城镇化质量优化提升地区。
(四)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构建“一心两翼、一园两带、两区四片”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心两翼”是城乡发展格局,其中“一心”是指东营中部都市区,包括主城区和省黄三角农高区。“两翼”是指南北两翼,南翼包括广饶县城、大王镇区、稻庄镇区等;北翼包括河口城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仙河镇、利津县城等。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园两带”是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一园”是指黄河口国家公园,“两带”是指沿黄生态带和滨海生态带。“两区四片”是农业发展格局,其中“两区”是指莱州湾和渤海湾两个生态渔业片区,“四片”是指环主城区、河口、利津、广饶等四片农田集中区。
(五)优化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明确主城区形成“一环两苑、双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凸显城与水、林、田、湖相协调的景观特征,延续河海交汇、林盐相间的特色生境网络,通过“河海相连、碧水串城、蓝绿融城、文化润城”的举措,以“公园+”为模式,让湿地城市底色更加靓丽,疏朗大气的城市风貌更加鲜明,公园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建设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河口区依托河口城区、东营港产业园规划形成“一屏两片、一港一廊”的空间结构,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
(六)夯实安全韧性基础支撑。《规划》提出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沿黄达海通道建设,提升东营港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以机场、港口等重要枢纽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促进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复合高效利用。保障陆海油气资源开发,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统筹保障教育、医疗、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水、电、气、暖、通信、环境卫生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生命线稳定运行。
(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市、县、乡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健全规划传导机制,分解落实、深化细化目标指标及各项管控要求;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着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2022年10月份“三区三线”成果已发布实施,请问能详细介绍一下“三区三线”是如何划定的吗?
赵会才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要坚持底线思维,将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国家基本安全不能出现颠覆性的问题。
一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居于三条控制线首要和优先位置,将现状耕地按要求纳入耕地保护目标,将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按不低于90%的比例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到2035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7.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3.25万亩。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保持总体稳定。着力保障生态安全,展现东营担当,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生态系统完整的重要生态区域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重要水源保护区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48.00平方千米。
三是城镇开发边界集约适度。兼顾中心城区、各县城区、各开发区及产业园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诉求,确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14.49平方千米以内,为我市未来15年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保障。合理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在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要重点保障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落地实施。我市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较低,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倒逼机制,转变过去的惯性思维,要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坚持以新增撬动存量,增存结合、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中国山东网记者
请问《规划》中对海域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是如何考虑的?
杨月明
海洋是蓝色国土。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是东营市海洋强市发展重点。
《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共规划海域面积610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63.51千米,无居民海岛6个,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发展优势明显。涉及海域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方面,我们有以下考虑:
一是落实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利用相关文件要求,科学管控海域、海岛及海岸线等海洋空间资源。划定22个海洋规划分区,实施海域空间分区管控,明确各海洋规划分区的空间准入类型、开放利用要求,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妥善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和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到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60.19%,严格控制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活动;加强岸线分类管控,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三类岸线,明确各类岸线用途管制要求。推进海岛分类管控,保护性利用无居民海岛。
二是立足东营市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鼓励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海洋油气、港口物流运输、滨海旅游、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海洋产业,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渔业生产方面,发展生态渔业,支持集约化海水养殖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鼓励新能源与海洋渔业融合发展;在港口建设方面,以东营港为核心,保障25万吨单点系泊项目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在能源开发方面,统筹陆海油气勘探开发,推进输水、油气、输电等海底管线并线铺设,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海洋能源,着力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核心区;在滨海旅游方面,依托“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资源,推进黄河文化与生态旅游创新融合,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是坚持生态底线,统筹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口是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在我国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规划》以拟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重点区域,推进陆海一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清水沟流路生态补水工程、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工程、刁口河故道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黄河三角洲北部防潮生态防护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保护滩涂湿地和浅海生物栖息地。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为海洋强市建设提供规划引领和空间保障。海洋是蓝色国土。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是东营市海洋强市发展重点。
黄三角早报记者
请问《规划》对于东营市主城区的未来发展是如何考虑和谋划的?
赵会才
主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和垦利城区(含空港片区、广利临港片区和胜北片区)。推动主城区组团式集约发展,形成“一环两苑、双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依托广蒲河、东八路水系、双河干渠、西六路水系,串联天清湖湿地、米荷湾湿地、天宁湖湿地、广利河湿地、广蒲沟湿地、广北水库、天鹅湖等湿地和林场,形成的绕城湿地绿环。“两苑”是指以白鹭湿地为核心的中苑地区和以耿井水库及森林公园为核心的南苑地区。“双轴”是指依托庐山路,北接黄河、中连两苑,南接孙武湖的生态文明发展轴和依托黄河路—济南路,串联西城、东城和广利临港片区的城市功能发展轴,引领城市功能集聚整合、品质提升。“三组团”是指东城、西城和垦利城区等三个城市组团;组团之间强化交通联系,组团内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东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提升中心能级、推动产城融合、集聚高端产业为重点,集聚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强化区域竞争能力。
西城是石油服务和科教创新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以支撑石油创新、加快城市更新为重点,腾退城区内部分工业用地,培育开放型生态新经济,高品质打造东营高新区、科教园片区和高铁片区。
垦利是商贸休闲、文化娱乐、新技术应用创新中心,以提升生态质量、宜居品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增强服务能级和宜居品质,推动全面融入主城区。
大众网东营频道记者
“生态”和“油城”是我们东营两张靓丽的名片,请问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于生态和油田用地是如何考虑的?
程绍静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省政府在《规划》批复中,明确我们的城市性质是:建设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宜居宜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我们将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我们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建立以黄河口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保护管控,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48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7%。市域构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水资源调蓄空间管控,确保供水安全。明确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管控目标和管控体系。坚持科学修复,优先修复海岸线,重点治理黄河廊道,持续改造盐碱地。建设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围绕主城区构建“一环两苑、蓝绿融合”高品质城市空间,实现城市与湿地有机融合,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建设8处郊野公园、37处城市综合性公园、特色专类公园10处、若干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构建层级分明、服务完善的绿道游憩网络,划定城市绿线、蓝线,强化管控,为城市未来留足生态空间。同时,我们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油田用地方面,东营因油而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在规划编制中一是我们与油田有关部门充分沟通对接,共同编制了油田专项规划支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二是保障油田生产实际需要,将现状油田生产设施用地,精准纳入国土空间现状“一张图”。三是在建设用地紧约束的条件下,保障未来油田生产用地空间,并预留管廊带。四是对于影响城市安全和规划的油田用地进行优化布局,保障城市安全和油田生产,腾退用地优先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善油田职工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五是加强管控,推动油田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油田用地土地利用效益,促进油地协调发展,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