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辽天阔,飞鸟停驻,苇荡曳曳,水波粼粼……
红毯飞羽 刘月良/摄
九曲黄河怀揣亘古不息的热情一路奔腾涌进渤海,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富饶的土地。1992年,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建立。
黄河三角洲湿地风光 刘月良/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6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统一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设黄河下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区,支持东营市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拥抱国家战略,怀揣绿色理念,东营市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东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守黄河入海之喉,承黄河水沙之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及世界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更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多年来,东营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谋划制定规划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1993年,东营市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4年对该办法进行修订。
2014年,东营市编制完成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开创了国内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的先河,并从2014年开始,组建了专业巡护监测队伍,制定了《巡护监测技术规程》和《巡护监测方案》,设置了固定的监测路线、样线样方,坚持日夜巡查,记录监测信息,编制出版《年度巡护监测报告》。
201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2017年,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自然保护区依法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东营市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而今年,东营市各市直部门移交自然保护区执法权49项、委托自然保护区执法权70项,并在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周边8处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委托专业技术支撑单位编制完成了《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
……
全局思维谋定宏伟蓝图,黄牛精神擘画绿色前景。
东营市牢牢牵住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牛鼻子”,以头拱地的干劲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生态补水工作,下大气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安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采取了以打通湿地与黄河水系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水,通过修筑引水渠、引水闸、连通闸、泄水闸等措施恢复了黄河与两侧湿地的水系大循环和地表径流,保证了淡水的正常交流,并通过修筑围坝等措施在雨季蓄积雨水,在黄河丰水期引入黄河水,以蓄淡压碱等措施对退化植被进行自然修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年底,我市《2019—2020年黄河三角洲应急生态补水方案》通过省局审批,争取黄河三角洲应急生态补水4.48亿立方米,并同时启动《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
今年,我市抓住黄河大流量过水的机遇,生态引水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43亿立方米,是历年来自然保护区补水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年,且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式补水。
强化防洪工程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原合同建设任务,其中两个河道工程标段已经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土方1356.91万立方米,占合同100.8%,石方8.65万立方米,占合同102.37%,堤顶道路70.03公里,占合同111%,完成投资6.36亿元。新增十八户6.3公里堤顶道路主体工程完工。同时“十四五”防洪工程前置条件办理已如期完成。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好河源和河口两块极有价值但又十分脆弱的“生态高地”。目前,依托于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等措施,黄河河源保护已走入正轨。下一步,我市将全力做好黄河口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展示区,与长江大保护一起奠定我国大江大河生态文明建设主干脉络和廊道基础。
东方白鹳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实施湿地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格局
东营市历来重视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着力推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黄河漫滩遗留的大量沟汊构成了湿地水系微循环骨架,对芦苇这一优势物种入侵其他植物分布区起到隔离作用,有利于避免生境单一化,而沟汊淤积使其功能基本丧失。
为疏通湿地内水系,促进水的微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市实施了以疏通沟汊、恢复洼地、促进水系微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进行鸟类栖息岛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试验,形成了以疏通水系、促进水循环、保育原生植被、构建多样化鸟类栖息地、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为主要内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模式,这种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和全国同类型湿地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全力打赢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攻坚战,不仅仅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打通湿地水系内循环,更需把牢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的宏观方向,我市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采取诉讼、协商、适当补偿等多种方式,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
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四河故道生态恢复试验项目一期工程、黄河口及大汶流管理站湿地修复一期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7.5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促进生态系统健康。
一项项政策在落实,一个个工程正推进,现在的自然保护区草丰水美、百鸟云集、风光旖旎……目前,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1627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昆虫调查鉴定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记录。
(记者 贾重霄)
记者手记
自然保护区焕发新活力,殊荣名誉也纷至沓来。2005年、2011年,自然保护区两次荣膺“中国最美湿地”;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5年12月,被授予“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12月,被授予“全国鹤类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1月,被授予“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东营市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大保护,以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统领,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做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未来,东营市必将乘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巨轮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