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街道:创新五种模式 激起乡村“共富浪花”

爱东营讯 大棚连排、数字赋能,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共富、集体增收,居民生活充满希望……一幅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在河口区六合街道徐徐展开。

近年来,六合街道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以乡村共富示范片区创建为抓手,推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实现全域共同富裕。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形成北部新业态党建共富联盟、中部“村企联建”共富中心、南部丽泽“菜篮子”党建共富联合体三个共富中心,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共富乡村五种模式,致力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共富“六合路径”。

“供应链嵌入模式”

解锁共同富裕新密码

“过去企业和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菌菇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农村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作为基础原料,企业需求与当地供应‘一拍即合’,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创新实施了‘供应链嵌入模式’,实现了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共赢。”六合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全森说。

“供应链嵌入模式”是以链主企业农发智慧生物为示范,将企业需求与当地供应有机结合,在企业全产业链条打造、菌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培育、试验、推广方面与周边村集体、农户搭建联建共富平台,带动劳务供应、产品供应、服务供应三种供应链方式联动发展,特别是服务供应上,村集体融入企业包装、运输等环节,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周边村民与企业签订长期务工合同实现家门口就业

“供应链嵌入模式”带动闫家、梅家等7个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1800余亩,与周边26个村签订了秸秆回收合作意向,能消耗近3万亩耕地的秸秆、边角料等,通过多级循环、有机肥还田等方式,聚焦产品包装、车间维护等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40、50群体”稳定就业,串起了农业“生态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叠加共赢。与此同时,企业将“蘑菇课堂”开在生产车间、生产基地,积极培养一批蘑菇种植“土专家”,助力了本地人才振兴。

这种模式下,企业、村集体、村民优势互补,改变过去“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下一步,六合街道将重点推进农发生物食用菌加工、康城雪龙食品产业一体化、宠物饲料、海大集团对虾加工项目等链主型产业发展,持续焕发“共同富裕”新活力。

“飞地抱团”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

走进六合街道丽泽“菜篮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看到绿油油的藤蔓上,“草莓西红柿”硕果累累,长势喜人,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垂涎欲滴。产业园的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筐,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去年4月份,我们园区被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富硒农产品专业委员会济南硒农产协会授予‘山东省富硒农产品产业园区’,现在来我们园区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多都是慕名而来。”园区负责人隋锋介绍道。

盐碱地上的草莓西红柿迎来了丰收季

以丽泽“菜篮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为示范,“飞地抱团模式”应运而生。整个模式采用“土地集中流转、设施统一建设、产权独立登记、收益登记在各村”的方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聚力”。园区占地总面积760亩,整合第一书记产业帮扶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万村共富等资金,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45座,实现了村集体总收益不低于100万元。目前园区是全省主要的耐盐碱草莓西红柿种植基地,是省农科院、鲁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重度盐碱地菌蔬轮作试点,2023年4月被授予全省第一个“富硒农产品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发挥村庄传统优势,打造农村文艺活动中心,联合开发“采摘”“帐篷节”“露营”等文旅项目,带动周边村庄步入就业“快车道”。

纵观六合街道辖区内,行政村规模均较小,土地资源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特点,产业项目“小、乱、散”,多年来始终面临“树不起品牌”的难题。“飞地抱团模式”充分挖掘了各村资源禀赋,匹配优势互补的相邻村为“共富合伙人”,以梅家村为例,借助六合街道丽泽“菜篮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发展“订单农业”,促进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走上了“腾飞路”。

“村集体财富膨胀模式”

解锁村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东营的盐田虾自然散养,在30万亩生态盐田自己觅食,其生长周期长,比起人工喂养,肉质更鲜嫩,营养价值更高……”日前,在河口区城东现代电商物流园,入驻企业博泽水产的负责人纪光芬亲自上阵,在镜头前耐心地向网友们介绍着手中的海产品。

电商直播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我们的产品过去主要是拉到青岛出口国外,知名度低,附加值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自2022年9月我们博泽水产借助城东现代电商物流园平台实现线上转型,经过园区全方位的培训和帮助,实现了品牌化运营,目前,单场直播间营业额突破15万元,线上销售预计今年突破1000万元。”纪光芬介绍说。

纪光芬所说的现代电商物流园,是“村集体财富膨胀模式”下的大胆尝试。园区位于河口区海昌路以东,项目总投资2.1亿元,占地面积170亩,设有河口区电商产业园、快递共同配送中心及配套仓储等功能区,已入驻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今年被省商务厅评为“山东电商直播基地”。

城东现代电商物流园中朱砂非遗工作室带动周边村妇女就业增收

“村集体财富膨胀模式”以三义和村为示范,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方式,成功创建市级电商村,城东现代电商物流园成为全市最大的新兴业态聚集区,实现了村集体财富膨胀、村民增收目标。“村集体富裕后,每年村民分红共130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2万多元,带给每一位村民的好处是实打实的。”六合街道三义和村党支部书记蒋庆刚说。

在未来,三义和村将建设自己的写字楼,打造集综合家居、五金建材、农贸为主的交易集散中心,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培训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和河口中高端人文生态居住社区”等。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河口区城市形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丰富产业发展、全面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三义和村村民蒋时宽信心满满:“20年前,我们村还是破旧老市场驻地,现在村集体富裕带动了我们一起致富,我们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强村公司共富模式”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这片土地1000余亩,能全部流转下来,变闲置为股权,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新合村村委会主任邵明亮望着“新合湾”项目现场深有感触地说。在河口城区西南,与主城区一路之隔的新合村成立了全区首家村级共富公司——东营新合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共富公司”推动了集体经济升级,促进了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强村公司共富模式”以新合村为示范,村集体负责流转土地,新合村以301亩水面、265亩土地作价350万元入股,在全公司占股35%。新合湾投资公司负责经营招引产业项目,共投资2600万元,实施新合湾微农旅示范园项目,把没有收益的资源变成有收益的股权,让老百姓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

目前,“新合湾”微农旅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婚纱摄影基地、水上公园、垂钓基地、花鸟宠物市场、研学中心、素质拓展、休闲采摘、特色餐饮、特色民宿、民俗文化体验等模块,预计村集体和村民每年可实现分红220余万元,齐鲁乡村振兴共富的“新样板”。涵盖生态养殖、红泥乐园、共享厨房等休闲项目,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必到的“打卡地”。

除此以外,六合街道后毕村也是“强村公司共富模式”下的受益者。后毕村东南3000亩土地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本村企业东营众城林果有限公司经营,村民集资入股430万元发展了“上果下渔”产业示范园,园中广泛种植的烟富10等优质品种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让村民看到了有自己实实在在股份的产业。

“政策集成集中攻坚模式”

蹚出共同富裕新路径

“路修好了、环境更美了,不仅方便了我们村民外出,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这条路既是我们的民生路也是我们的致富路。”新合村村民陈海霞说道。

政策集成模式下的新合村旧貌换新颜

过去的新合村因长年缺少路面维护,村庄道路破损严重,每逢下雨道路积水影响村民们的出行,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今年以来,“政策集成集中攻坚模式”以新合村为研究对象,将住建局外墙保温、综合执法局农村污水改造、煤改电、农业农村局弱电下地、交通运输局农村道路改造、水务局水库清淤、下派帮扶等上级政策集成至一个村,先后投资570余万元硬化路面、修整雨污排设施,有效解决了村民楼房楼顶漏雨、墙皮脱落、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低等问题,实现村级面貌大变样、产业发展大突破。

新合村位于河口城区西南方约500米,村南临罗八路,村东紧邻草桥沟,与主城区一路之隔,与河口经济开发区一河之隔,是典型的城郊村,全区引黄灌溉的主干河王渠穿村而过,水利设施较完善,村南靠滨博路,投资6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蔬菜大棚3个,并配套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种植甜瓜等作物,为开发采摘项目奠定了基础。

“新合村地理位置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因村庄小、人口少、可利用资金少,发展瓶颈难以突破,这种情形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破题关键。”六合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全森说,新合村具备政策集中攻坚帮扶的基础条件,两条城市主干道穿村而过,周围高端小区多,集幼小初高及党校于一体,潜在消费人群众多。

“潜在消费人群众多”是六合街道之所以将政策集中在新合村,让发展农旅的基础,在政策集中攻坚的推动下,新合村党支部以做好“沉睡”资源唤醒为突破口,与区属国有公司土地储备开发公司探索开发“新合湾”微农旅融合示范园项目,发展“农旅+康养”“农旅+夜经济”“农旅+研学”等新业态,打造集生态农业、共享农业、研学拓展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实现资源盘活、资产用活、潜力激活,蹚出了一条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东营日报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卢雅囡)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