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校中厂 厂中校 打造双融式新材料产业学院

  学校发挥区域优势和石油化工专业特色,对接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四方联合、四链衔接、六向赋能”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成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国瓷新材料学院,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双融式产业学院,不断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方联合、四链衔接、六向赋能”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图

  一、主要做法

  (一)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

  学校与东营经济开发区、山东化工专指委、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四方联合建立国瓷新材料学院。产业学院六项赋能,在人才质量、教师发展、社会影响、产品创新、技术攻关、转型升级六方面发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校企共同成立了联席会,由双方法人代表任联席会主席;聘任学校领军教师担任院长、企业技术研发主管担任副院长,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下设教学科研部、就业培训部,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行,成员由校企双方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人员组成,定期召开学院工作会议,畅通校企沟通渠道。

  (二)建设“校中厂”“厂中校”

  学校面向区域石化行业重点产业,建设“校中厂”,打造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化工安全、虚拟仿真、综合技能、拓展技能实训等6个功能模块,建成新型功能材料“中试车间”和分析检测线,涵盖企业新技术研发、学生新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教育功能,填补了新型功能材料领域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空白。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价值1000余万的设备,学校提供教学标准及资源,合作共建“厂中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化学分析检测产业对接、工业分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与化学分析检测过程对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与企业分析检测岗位对接,把课堂搬到车间。以专业服务企业,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专业—产业—专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图

  (三)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人才实施双向流动。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职工培训、相关技术研发与改进。校企合作成立“朱恒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东营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平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探索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连续4年通过双选组建“国瓷现代学徒制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无机化学反应生产工和化学检验工岗位,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职工培训,并对企业就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职业技能“回炉”培养,打造企业技能人才梯队。承办“国瓷杯”职业技能竞赛、“国瓷新材料学院杯”东营经济开发区职业技能大赛10余场,累计参赛选手近500人。

  企业新型学徒制开班仪式

  二、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政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762名,学生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累计160余项,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33人,25%的毕业生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就业,有力支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教师获国家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和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依托产业学院,为区域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累计为20余家企业提供职工深度培训2000余人次。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政府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46项,获批专利5项。4名教师受聘应急管理安全专家,多次到县区提供安全技术服务。

  (三)内涵建设成果丰硕

  产业学院功能材料检测中心可提供5大类142个检测项目,已经签订合同228份、完成检测报告889份,获山东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化工设备检维修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入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省级培育项目,典型做法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三、经验启示

  产业学院平台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企业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实训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就业等功能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研多方作用,体现多方意志,保证各方利益,激发各方动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双融式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刘丹丹 李萍萍)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