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火燠!“九曲安澜黄河龙”展非遗高超技艺

爱东营讯 随着龙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龙元素的非遗作品和工艺品纷纷亮相出圈。黄河边长大的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张奎善,利用秸秆和高超的火燠技艺,创作出了“九曲安澜黄河龙”。

“‘九曲安澜黄河龙’,用了6个月的时间制作,我给它安上眼睛,再点个睛,就全部完成了。”这两天,在垦利草编火燠技艺传承馆里,张奎善一直为创作的“九曲安澜黄河龙”忙个不停。创作完成的“九曲安澜黄河龙”高80厘米,长219厘米,宽40厘米,重22斤。这么精美的黄河龙作品竟然是由农村最常见的高粱苗、高粱秆、玉米皮、柳条等做成的。“龙鳍是用高粱苗做的,龙鳞是用高粱秆做的,大约鳞片7000多个。”张奎善说,“你看,龙爪是用玉米皮做的,底下这个曲(黄河水)是用柳条做的,龙眼是赭石。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材料,搭配完成。底座代表着黄河水,九曲蜿蜒,海河交汇。”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张奎善一直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东营入海,随着龙年的到来,张奎善决定创作“九曲安澜黄河龙”。作品一完成,就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参观。“他在2024年的龙年,制作出这个作品,展现了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的景象。搭配得很合理,用工也很细致,利用一些草编,高粱秆的外皮硬壳,做得很精密,确实费了一定的功夫。”村民张贞久对张奎善做的作品赞不绝口。

张奎善介绍说,创作完成这样一件作品,需要历经扎胚、剪、削、弯、煮、烤、粘等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其中运用最多、最关键的就是火燠技艺,这也堪称是张奎善的独家秘籍。“要是不加火烤,它就出弓弯,立马就断,出褶,所以用火加温,这就是火燠,等这个弯永远拉不直的时候,它就成形了,这就是属于火燠技艺的要领。”

据了解,张奎善的火燠技艺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到张奎善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张奎善从小耳濡目染,又在传承中加以创新发展,于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火燠技艺。2009年,垦利县黄河口草编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奎善也成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 张姝睿 陈文新)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