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河口区打通碳市场交易通道 碳资产变成了“真金白银”

爱东营讯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提出,“碳交易”这个新鲜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东营如何实现碳交易?碳价值在哪?带着这些疑惑,记者来到河口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内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一探究竟。

步入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大厅内,左手边的全国碳交易行情动态大屏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清晰标注了今日碳配额市场(C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等信息。

“碳配额是指经主管部门核定,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时期内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它是碳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专家张庭涛说道,“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来进行买卖。”

在原有的产业发展盈利上,增加碳配额交易,对于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企业来说,无疑会多一笔额外收益。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最有话语权。“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低碳’带来的优势。”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张健告诉记者,“通过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我们成功卖掉了多余的30万吨碳配额,为企业盈利2000余万元。” 

据介绍,交易平台如同股市,买卖双方分别出价,系统撮合成交。目前,该平台已吸引35家新能源和“双碳”产业链企业入驻,指导4家企业实现碳资产交易2300万元。

二氧化碳看不见又摸不着,如何科学管理这一笔“财富”?

“目前碳管理领域的主流思路是将碳‘价值化’,管理碳就像管理资产一样。”记者在数智碳谷运营企业东营金元数智科技公司董事长郑洪亮引导下点开双碳数字化碳资产管理平台,全区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清晰可见,点开左侧智慧碳管理,各企业分类排放对比、排放趋势等数据映入眼帘。据介绍,全区安装碳排监控设备300套,完成全区12家重点能耗企业、26个公共建筑碳排放数据管控,为20家企业建立“碳账本”。

既能“管碳”,又会“减碳”,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辖区企业强化用能预算管理、科学制定减碳规划,指导40余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个化工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助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降碳,预计2023年全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6%以上。

“‘碳’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具有更多的金融属性。”郑洪亮说道,“平台创新性推出的碳金融服务,先后办理海洋碳汇贷等绿色贷款千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更加大了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当然,除了企业有自己的碳资产,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碳资产。就东营而言,拥有丰富的风力、光伏、地热,以及海洋、森林、湿地、盐沼等优质资源,是一笔丰富的碳资产。

而如何摸清碳资产,这就是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的另一个功能。

“我们在河口实施省内首个整县域新造林碳汇开发,开发林地200余块、10万余亩,预期实现碳经济收益1.2亿元。”河口区科技局局长陈永锋说道,“同时,我们强化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合作,在碳汇开发方法学研究上注入东营元素。”

碳资产在这里也可轻松“变现”,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打通碳市场渠道,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上海环境交易所、登记确权机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碳配额交易“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成为全省唯一与三大交易机构同时建立合作关系的服务平台。

(记者 任强)

责任编辑:赵鹏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