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读|盐碱地治理的“东营良方”

爱东营讯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陈必昌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持续深化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打造2个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良种繁育基地达到8万亩以上”的目标。

蓝图催人奋进,实干成就未来!作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聚力建设在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高地,在服务“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充分彰显东营担当。

开展综合利用 强化协同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1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扎实开展。”

硕果累累,鼓舞人心。马海鹏代表对此感触颇深,他表示,近年来,利津县汀罗镇深度挖掘丰富的卤水、盐碱地资源,打破传统的“上农下渔”模式,招引了苏东南美白对虾高效设施养殖、益生集团种鸡养殖场及雏鸡孵化、汇邦渤海大闸蟹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全镇渔业养殖面积突破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万亩,逐步打造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粮棉、虾蟹、畜禽良种产业集聚地。

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成为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良方”。2023年以来,全市建设国家、省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各4个,已研发性状优良的盐碱地大豆新品系5个,中科院田志喜团队培育的“科豆35”,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306.5公斤;东营中天公司培育的“东航D-95”,参加了国家和全省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建设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5处、品种试验基地11处,山东泽农种业公司、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达9.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省黄三角农高区建成全国唯一一个以耐盐碱作物展示评价为特色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并展示示范大豆品种108个。

坚持人才引领 打造智力高地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是关键。

周红委员就推动盐碱地工作提出建议:要强化人才体系建设,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配套强化建设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构建“研发+推广+应用”多位一体的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库,大力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人才驱动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为目标。近年来,我市支持省黄三角农高区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人才团队,为实施国家和省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刘志鑫委员也表示,下一步,农高区将继续引进顶尖专家人才,进一步推动现有3个院士工作站建强团队力量,力争年内引进杰青、千人计划等青年骨干科研人才10人以上,年内力争突破1至2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自主培育本土科研人才,依托盐碱地国创中心,每年培养100名左右研究生,参与一线科研项目实施;推动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突出产业特色 提升品牌价值

东营的盐碱地“土特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

杨金凤代表举了两个例子:她曾带着垦利区于林村产的黄河口大米去兰州的超市售卖,被一抢而空;市面上的莲藕如果标记了“东营”二字,每斤价格就会贵0.2元。

为了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我市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盐碱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自2024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耐盐碱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每亩每年6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提升盐碱地马铃薯种植水平。制定出台支持发展中药材种植措施,对新发展面积不少于500亩的种植基地,按照每亩每年300元给予土地流转补贴;制定发布益母草盐碱地栽培技术规程,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中药材。

同时,我市还健全盐碱地特色农业地方标准体系,2023年以来,围绕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新制定发布12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成为全国该领域首个地方标准。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符合开具范围的主体实现100%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品牌已闻名世界。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独特价值和功能特性,大力培育“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全市新增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8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1.57亿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片盐碱地,未来大有可为!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