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加快城市低碳化发展,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东营样板的应有之义。锚定“双碳”目标,共赢绿色未来。在委员们的交流发言中,绿色、低碳成为高频词。委员们围绕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建设、打造低碳产业集群、数字赋能“双碳”经济发展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低碳生活的形成不能仅靠公民和企业的“自觉”,更需要政策来引导鼓励。“降碳,配套政策必须跟上,应建设碳普惠体系,实现节能降碳社会化。”市政协委员、山东华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艳辉建议,要探索建立完善的低碳消费政策框架,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逐步推动,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长效机制;建立区域碳普惠市场,为我市特色碳汇量身定制减排方法;针对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研究量化核算办法和积分兑换标准,实现居民减碳行为的可量化、可兑换、可交易。
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的有效载体。如何整合我市低碳产业资源,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将低碳产业链转化为低碳生态圈。市政协委员、山东华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栋建议,要整合人才、技术、产业资源,结合东营地区禀赋,规划设立低碳研究院,立足东营、辐射山东、示范全国,引领发展新风向。要根据我市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开展产业集群试点,打造低碳产业项目,探索发展新路径。设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实现人才、科技、资本有效互动,加快低碳产业发展。
我市可再生能源和碳汇资源丰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碳空间较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双碳”经济,河口区已建成投用“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推进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双向赋能、融合发展,成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重启后首批开展业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河口区多位政协委员围绕这一数字平台发挥作用建议,把“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打造成为服务全市的“双碳综合服务超市”,设置企业端、公众端、服务端和管理端四大版块,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为企业、公众在碳履约、碳减排、碳普惠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记者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