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我市召开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的实施意见政策发布会

  12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的实施意见政策发布会,邀请到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东营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鲁闽,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春祥,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晓慧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调研时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沧州时强调,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切实增强我市盐碱地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东营市委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了指导思想及今后五年盐碱地种业创新平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目标。第二部分,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盐碱地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盐碱地育种能力提升、盐碱地种业产业提升、盐碱地种业管理服务等4项工程。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主要从强化项目资金扶持、保障盐碱地种业发展用地、加强盐碱地种业人才建设等3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工作目标提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盐碱地种业创新平台;培育耐盐3‰-6‰的粮油、饲草、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系)不少于80个;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作物良繁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

  《实施意见》明确了4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实施盐碱地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工程。加强盐碱地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到2025年,新收集保存耐盐碱作物(植物)种质资源1万份以上;建设盐碱地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种质资源技术保护体系;强化鉴定与创新利用,推进高质高值、绿色专用、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引进、扩繁与选育。二是实施盐碱地育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盐碱地特色品种攻关,到2025年,培育耐盐作物新品种(系)不少于30个、耐盐饲草作物新品种(系)不少于20个、耐盐特色作物新品种(系)不少于30个;搭建盐碱地种业创新研发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加快盐碱地生物育种和信息化等方面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探索建立盐碱地育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盐碱地育种创新机制;优化育种创新环境,加快提升企业盐碱地育种创新能力。三是实施盐碱地种业产业提升工程。培育壮大盐碱地种业企业,力争培育1-3家盐碱地育种创新能力强的现代种业企业;强化盐碱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优势种业企业,扩大现有的耐盐作物、牧草、林木花卉、果蔬繁育基地规模,全面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四是实施盐碱地种业管理服务工程。加强盐碱地品种测试和评价推广,积极承接国家或山东省耐盐作物品种试验。鼓励研发主体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

  《实施意见》提出了3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项目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盐碱地种业项目争取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和山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统筹实施东营市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项目,重点支持盐碱地特色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发。鼓励国有基金发挥引导作用,支持盐碱地种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种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支持。二是保障盐碱地种业发展用地。加大对盐碱地种业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及设施用地的支持力度,对确需建设的农业种质资源库、质检设施、种子加工车间等用地,根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并依据建设进度合理安排供地。三是加强盐碱地种业人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引才聚才优势和盐碱地种业领域领军人才帮带引领作用,加强盐碱地种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到2025年,培养、引进耐盐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方向、盐碱地适生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育种方向高水平盐碱地种业创新团队不少于10个。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盐碱地种业,全面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逐步建立健全盐碱地种业发展体系,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盐碱地育种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请问,科技部门在盐碱地育种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基础工作,取得什么成效?

  张晓慧

  盐碱地种业创新一直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今年以来主要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盐碱地种业创新平台建设。2022年12月底,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市科技局成立工作专班,理顺工作机制,协力推进国家盐碱地中心建设。目前,国家盐碱地中心挂牌运行,成功举办了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人才团队,新设立2个院士工作站,高标准推进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盐碱地农业生物分子育种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共建各类科研平台50个,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领衔的创新平台“混合编队”逐步成型。二是对上项目争取实现新突破。围绕盐碱地种业创新和综合利用,推动我市企业和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15家高校院所联合申报28个项目,最终12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包括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5项、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6项,立项资金4731万元,农业领域科技项目数量和资金数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农业良种工程品种培育项目5项,支持资金2510万元,位居全省第一。三是突破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在加强对上争取的同时,我市启动和实施了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其中耐盐作物品种选育是支持的重点方向。通过项目的实施,筛选培育出小麦、大豆、藜麦、苜蓿、花生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0余个,推广盐碱地稻麦轮作技术等盐碱地利用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耐盐大豆“科豆35”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达270公斤以上,最高306公斤。选育了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突破了轻简化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营养性和功能性大米研发等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盐碱地传统农业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为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提供重要支撑。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俗话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人饭碗端得稳不稳。《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盐碱地种业产业提升工程,做大做强盐碱地种业产业,请问,咱们近年以来,在盐碱地种业企业培育和良种繁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鲁闽

  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壮大种业企业作为种业创新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在扶优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坚持引育并重,大力开展种业企业招引工作,全市种业企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目前全市持证种业企业达到9家,涵盖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花生、蔬菜等,还有部分新注册种业企业正在积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中2022年3月,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口区土地储备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建有生物育种实验室、种质资源库等种业设施设备,种质资源库储存种质资源近5000份。自2022年以来,我市组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对持证种业企业培育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后补助奖励,对承担展示评价任务的种业企业进行后补助,进一步培优壮大种业企业。

  我市高度重视良种繁育工作,其中2023年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投入4800万元支持种业育繁推体系建设。近两年,我市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是2021年良种繁育面积的4倍,供种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鲁中晨报记者

  《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我们不仅要培育优良耐盐碱品种,还要加快盐碱地种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请问科技部门下步在成果转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李春祥

  一是组织实施好盐碱地种业创新项目。围绕盐碱地种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支持,继续实施好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东营市和黄三角农高区联合探索设立盐碱地成果转化专项,加快耐盐碱大豆、甘薯、花生等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二是整合本土科研力量推动盐碱地种业成果转化。组织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联合东营职业学院、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等本土科研力量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工作,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面向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专家基层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示范等产学研活动,加快盐碱地种业先进技术落地转化和示范推广。三是突出农业龙头企业的成果转化主体作用。鼓励省属涉农国有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参与国家盐碱地中心等平台的科研工作,积极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科研平台的沟通渠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承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外溢和放大。

  ?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