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冬日,行走在省黄三角农高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在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
近年来,省黄三角农高区把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重要指示要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遵循,坚决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使命任务,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串联丁庄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区15个村成为核心轴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努力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次第展开。
立足盐碱地种业突破,做强振兴“农业芯片”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
近年来,作为肩负着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使命任务的省黄三角农高区,以科技支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全力推进种业创新,向盐碱地要产量、要丰收。
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试验测产达到554斤,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圣麦5号”试验测产达到1112斤,“花育9307”百亩示范田亩产荚果产量为625.9公斤,“鲁单510”盐碱地夏玉米在土壤盐分为2.5‰左右的地块亩产达928.97公斤……一组组高产数据,记录着一粒粒种子在盐碱地上实现丰收增产。
种源强则农业兴。为让科研种子更广地播撒在乡村沃野,省黄三角农高区健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促进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农机新装备、耕作新模式推广应用。截至目前,省黄三角农高区丁庄街道已经与山农大、青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小麦、玉米、水果、花卉、畜牧等产业在郭王、王署埠、南河崖等村建设科技小院。接下来,科技小院将会通过精准结对帮扶、线上线下培训、辅助科研单位开展业务对接等灵活形式对有需求的农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科技服务。
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成功打通科研“种子”通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以高产高效“芯”能量为农业振兴注入最强底气。
高点推进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双向驱动”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立乡村振兴的“农高模式”,自然离不开科技与产业的双向驱动。省黄三角农高区瞄准盐碱地特色产业示范,依托优势科研平台,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盐碱地特色主导产业,加力提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育繁推一体化。省黄三角农高区将丁庄街道作为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的主要承载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流转土地1万亩建成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让土地资产“活”起来,打造起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产业、产业升级带动富民强村示范样板。
——产业园数字化。今年以来,丁庄街道与先正达集团签订共建MAP示范农场和MAP智农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优质原粮基地;建设涵盖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5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基地的初心数字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聚力带动产业振兴。
——产业品牌特色化。发展特色产业,是强村富民的关键一招。全区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家、家庭农场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培育出“中科熊蜂”“初汇农品”“奈高酸奶”“盐妮尚品”等一大批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构成“农高优品”体系。盐碱地特色品牌,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法宝”。
建强堡垒夯实基础,乡村实现“美丽蝶变”
省黄三角农高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建引领,打出乡村治理“组合拳”,夯实乡村振兴保障体系,有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文明进步、农业提质增效,昔日乡村实现“美丽蝶变”。
推进村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弱电下地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和“燃气村村通”工程后续维护管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2个,连续三年在全市人居环境检查中名列前茅。
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贯彻落实“四增四减”行动方案,完成0.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在推进实施1.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5%以上,43%的村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生态科技城学校;统筹辖区医疗资源,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实施生态科技城医院建设项目;实施养老服务“二年工程”,分级建设镇级、社区、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实施“e享安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程,构建功能互补的全域养老服务体系。
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下一步,省黄三角农高区将继续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闯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好路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最强乡村力量。
(记者 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