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我市召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闻发布会

  11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东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江圣,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闻发言人刘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竞科,介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英明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锚定“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这一目标,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聚力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聚焦“三大革命”,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提品质”。一是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1.4万户,普及率达95%。建设公厕302座,实现了3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东营区探索的“改厕规范升级+长效后续管护+粪污资源化利用”全流程农村改厕新模式,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9种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二是稳妥推进污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采取纳入市政管网、集中拉运、建设污水处理站、分散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治理方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我市已按期完成2023年度14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市已累计完成102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达60.68%,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全力推进垃圾处置。实行县区城市管理部门统管模式,持续改造提升垃圾投放点和转运站,及时更换破损生活垃圾收集桶,开展常态化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聚焦“三个行动”,持续推动人居环境“增颜值”。一是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围绕“三清一改”,聚焦村路两旁、背街暗巷、河塘沟渠等薄弱区域,部署开展村庄清洁“春夏秋冬”系列战役以及“清脏治乱”专项行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深入推进“弱电线路整治”、“残垣断壁整治”,累计整治弱电线路438个村、残垣断壁4746户,解决了一批长期影响农村环境的老大难问题。积极推进实施和美乡村示范创建,狠抓村庄绿化、美化,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76个、市级示范村188个。二是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行动。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养护水平,推进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预计到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将至少达到8469公里,县乡公路中三级及以上比例超过62%,中等路以上比例继续保持在90%以上。三是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行动。举办“美丽庭院”擂台赛,开展“积分超市”兑换活动,动员妇女和家庭做精做细做美庭院,涵养文明乡风新时尚,以“小家美”引领“乡村美”。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县区级以上“美丽庭院”4.6万户。

  三、聚焦“三项工程”,持续推动人居环境“见实效”。一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聚焦设施配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重点项目,引导养殖场户使用复合益生菌技术、节水型饲养设备,从源头减少畜禽粪污产生量,全市1792家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二是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稳妥推进垦利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广精细化还田、饲料化加工利用等技术,完善农机农艺高效融合模式,健全秸秆资源收储利用体系,培育扶持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6%。三是实施农膜科学回收利用工程。建立维护废旧地膜储存点和监测网络,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农膜回收清理专项行动,加强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3.4%。

  四、聚焦“三个机制”,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持久美”。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全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分解细化任务清单,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督导检查机制。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经常性开展明查暗访,联合电视台分季度摄制人居环境问题暗访专题片,所有暗访通报问题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加强跟踪问效,做到“整改一处、提升一片”。三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人居环境日、环境卫生“红黑榜”、美丽庭院评选以及新媒体宣传等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营造了“齐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中国山东网记者

  在当前财政收支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请问财政部门在支持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江圣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市财政局认真落实《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聚焦资金保障,稳步提高投入总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积极克服财政收支压力大等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支持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2023年共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4.16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村供水设施改造提升、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农村公路管养提升、农村美丽幸福河湖创建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二)聚焦对上争取,助力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弱项。2023年集中争取了一大批中央、省级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争取省级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4000万元,支持河口区、垦利区、黄三角农高区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利津县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二是拨付美丽乡村示范村奖补资金2200万元,对1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奖补;三是争取省级资金1000万元,支持广饶县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四是争取中央资金1800万元,支持河口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和垦利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县制推进;五是争取中央基建投资资金500万元,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推进,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聚焦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积极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收入等各类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纳入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建立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已达到11.9%,投入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3.61亿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时,不断健全政府投入与金融、社会资本联动机制,通过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省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美丽庭院”建设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我市是如何推动这项工作的?

  刘欣

  自2018年起,由市妇联牵头,在全市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始终将其作为服务大局、服务家庭的有力抓手,作为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切入点,聚焦常态长效,突出庭院特色,推动建设工作扩面提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县区级以上“美丽庭院”4.6万户,行政村参与率实现100%全覆盖。市县建设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先后被省妇联、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等宣传推广,市妇联等18个集体、9名个人、35户家庭先后被省妇联通报表扬。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主要聚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聚力在联动联创上下功夫,凝聚合力创特色。全市各级妇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政策拉动、部门联动。每年年初,市妇联与市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联合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推进重点。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协同共建机制,推动“美丽庭院”建设有机融入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省市县美丽乡村为重点,培育“美丽庭院”建设样板村99个、样板街199条。联合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连续三年实施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市县联动选树“绿色家庭”模范户2110余户,广泛倡树“选树一户、引领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氛围。

  二是聚力在宣传发动上下功夫,广泛参与共创建。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妇联执委进村入户发放宣传海报等宣传资料30余万份。将“美丽庭院”创建知识纳入“舞前十分钟”,推广学跳“美丽行动”广场舞80余场次,开展面对面建设培训615场次,超过3.7万人次妇女受益。鼓励“美丽庭院”建设骨干自主编排三句半《美丽庭院我创建》、《翠娥管家》、《杏花回家》等宣传小品,以接地气、聚人气的宣传方式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三是聚力在互融共促上下功夫,多维发力促提升。发挥妇联组织“联”字优势,在“庭院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推动“美丽庭院”建设与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家庭文明建设相融合,结合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妇联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创建内涵,让“美丽庭院”既干净整洁又文明和谐,既有生态美更有人文美,助力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四是聚力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持续激励提质效。聚焦“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四美标准,常态化打响“美丽庭院”擂台赛,展庭院美景、晒优良家风、比建设技巧,累计选树“周明星”“月冠军”“季擂主”等1500余户。推动乡镇妇联领办“美丽庭院积分超市”实现全域覆盖,打造25处绿色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并跟进建设绿色家庭积分超市,实现“美丽庭院”建设、绿色家庭创建、巾帼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基层社会治理事项与积分制相衔接,按事积分、以分定奖,常态化开展积分兑换活动350余场次,在全社会营造起“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增光添彩。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农村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下一步在继续提升改厕成效方面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徐竞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厕所、大民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大力度推进,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21.4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建设符合标准的农村卫生公厕302座,实现3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坚持高规格推动。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营市农村改厕实施方案》,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试点先行、整村推进”总体思路,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累计落实保障资金2.7亿元,全力推动我市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改厕质量关,改厕施工严格实行“三统一”,厕具由镇街统一招标采购,施工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执行国家和省厕具及施工标准。严格验收流程,对改厕工作实行 “三级确认、两级验收”,逐户建立改厕档案,对质量不合格的,分清责任,限时整改到位。

  三是坚持市场化运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持续做好厕具维修、粪污清运和处理利用三个体系建设,目前,7个有改厕任务的县区(含东营开发区、省农高区)中,6个已实行整县制市场化运营,全市共建设改厕服务站85个,配置抽粪车124辆、管护人员161人,实现了粪污首次抽取免费,部分镇街实现全年抽取免费,基本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管护长效机制。

  四是坚持智能化服务。坚持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市和县区均建设农村改厕智能管护系统,农户通过统一发放的服务卡,采取扫描二维码、拨打服务电话等方式足不出户完成报抽报修。所有抽粪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粪污中转站和处理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实现粪污抽取、运输和处理利用的全过程监管。

  五是坚持资源化利用。以粪肥无害化还田利用为重点,扎实提升全市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二次生物发酵池(中转站)32处,能够对1044个村庄厕所粪污进行储存二次发酵,通过建设粪污集中处理场所、与种植大户合作等方式,我市77%的厕所粪污经过综合处理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将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全面提升改厕质量和实效。一是抓好问题摸排整改,及时做好问题厕所厕具的维修、更换工作。二是抓好改厕规范提升,实现农村改厕从“能用”到“好用”的逐步转变。三是抓好管护机制建设,建立覆盖到每个改厕村庄的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