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丨大河之洲生机无限——东营市扛牢生态保护之责,守护大河之洲最美生态底色

  爱东营讯 初冬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荻随风摇曳,碱蓬炽红如毯。蓝天白云之下,广阔的湿地一望无际,东方白鹳、苍鹭等鸟儿不时驻足觅食,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俨然一座野生鸟类栖息的理想家园。难以想象这里几年前是一片“绿色沙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曾受到严重威胁。

东方白鹳刘月良_副本

美丽的黄河口,鸟类的乐园。 刘月良 摄

  近年来,东营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谋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大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实现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提升,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多彩。

  高效防治互花米草

  全力守护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块写着垦东12的石碑所在地曾经是胜利油田垦东区块的采油平台,如今已成为保护区治理互花米草的“主要阵地”。

  号称“绿色沙漠”的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我国引种以来,互花米草在沿海地区迅速扩张。我市于2020年在全国较早启动互花米草全域治理,举全市之力打响三年防治攻坚战,是系统治理时间最早、面积最多、力度最大的市。

  市委、市政府将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政治任务,将互花米草纳入全国首个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以法治力量防治互花米草、保护生态环境。接续出台《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方案》《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三年治理、三年防护”的攻坚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步强化督导监督,建立工作台账,推动防治工作走深走实。

  应对“治草”挑战,我市针对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区域,淤泥质滩底、地形复杂,潮沟密集、潮汐频繁,有效施工时间短、效率低的实际,探索实施“全域摸底、科研攻关、系统施治、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全力以赴打好歼灭战。积极开展科学治理,紧紧抓住互花米草种子成熟前的治理黄金期,9月底全面完成分布区刈割工作,阻断种源传播和扩散,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后续治理方式,对互花米草“斩草除根”。

  “东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精准治理,针对不同生境的互花米草,因地制宜采取刈割、刈割+翻耕、刈割+围淹等治理措施,科学确定刈割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和围淹水深等技术指标,组织专业队伍分区分段同步治理,2020年至2022年,全市共治理10547.4公顷。”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荆向辉介绍。

  “治理之前,保护区的互花米草已经大面积泛滥和扩张,蛤蜊、小螃蟹这些底栖生物几乎灭绝,鸟类没有落脚的地方。治理之后,监测结果显示,互花米草的地表植被清除率达到99%以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

  除治互花米草,落实责任、持续监管是重点。我市把除治、恢复、管护作为一个整体,强化预警监测,完善巡护体系,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除,坚决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复发率控制在10%以下,基本实现了市域互花米草地表植株动态清零,水鸟蹁跹、野趣盎然的生态之美再次绽放。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鸢飞鱼跃”生态画卷得以重现

  11月的东营,随处可遇的湿地里,水草丰茂、鸢飞鱼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赵亚杰正与同事一道开展野外观测。赤膀鸭、阔嘴鹬、白鹭等数十种鸟类在湿地里栖息、觅食,构成一幅万物共生的美好画卷。

  黄河口作为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其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赵亚杰介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而串串令人欣喜的数据更说明了近年来的保护成效。

  东营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以互花米草入侵前的原生生态系统为参照,开展水系疏通、湿地微生境改造、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等生态修复,构建更加多样、更为稳固的生态关系,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近3年,实施总投资近10亿元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综合恢复工程10个,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恢复盐地碱蓬5万余亩、海草床1500亩,底栖生物种类增加近30%;2022-2023年度,丹顶鹤越冬数量超过300余只,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发现黑嘴鸥等鸥类8000余只,鸻鹬类2万余只,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黄河口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不仅鸟儿“恋上”黄河口,东营已连续十多年开展了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鳎这些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增殖放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都得到不断提升。国家二级保护鱼类野生松江鲈鱼、濒危物种黄河刀鱼等重现东营市水域,滨海得以恢复盎然生机。

  完善黄河口生态保护机制

  让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防”在先,遏制外来物种入侵蔓延;“养”筑基,恢复土著生物种群数量,“护”为辅,养护开发本地生物资源;“管”要严,全方位监管巩固修复成效。

  如何做到发展与管护的有效结合、相得益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法制与安全管理科负责人赵德存表示,他们围绕创建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真正把国家的自然资源“管”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口特色的综合执法模式。

  市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6部门先后与保护区签订了行政处罚等权力移交和委托协议书,依法依规厘清了综合执法权责边界,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保护区的执法交叉、执法争议和执法权竞合问题;在全省率先设立驻国家级保护区检察工作站和巡回法庭,探索实施了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创新。

  未来的国家公园,是全民共享的公园,是永续利用的公园。通过持续的巡护、执法、普法宣传以及和沿海企业、增殖渔船合作,逐步探索建立起共管共护的长效机制,切实调动沿海群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优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现在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顺利进入报批设立阶段。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介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尽快获批设立。“我们成立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高质量做好国家公园相关技术成果编制、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刘静表示,将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管理运行新体系、打造生态保护修复新样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全力建设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的典范。

  在渤海之滨、大河之洲,一幅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美好新画卷正在绘就,一座更具生态魅力的城市正迎来无限生机!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