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老伴儿生病卧床,不能动弹,这8年里,多亏了对门邻居帮忙照顾!”76岁的刘秀荣老人口中所感谢的,正是她的“好邻居”金基善、金海顺两位老人,“孩子离得远,我一个人弄不过来,他们两口子只要在家,天天都会来好几趟,帮着翻身、搬抬,收拾卫生,还给捎着买菜买肉,就算他们要外出几天,也会嘱咐好楼下的邻居来帮忙。”
日前,记者在河口区河口街道采访时,发生在河颐小区邻里互助的一幕,让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样“一对一”的邻里守护正是河颐社区党建引领油地融合“邻里守望·银龄互助”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也是河口街道推动油田移交社区融合共建,持续升级“OCG”模式,深度服务社区“一老一小”群体的一个生动呈现——
油田移交社区如何融合共建?河口街道用“OCG”模式“大题大作”
油地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涵盖方方面面,这其中,油田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特别是油田小区移交后的“融合治理”,是一场关乎基层治理智慧的“大考”。
河口街道位于河口区的中心城区,目前,移交油田小区18个,移交社区人口5.2万人,体量占河口区的65%以上,是油地融合治理的主阵地。面对移交后的油地融合治理难题,河口街道牢牢把握油地融合大势,主动融入和谐共建大局,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了党建引领“OCG”融合共建社区治理模式。
“O是Oil,代表油田单位,C是Community,代表社区居民,G是Government,代表河口街道,意在油地联动,协同共治,让居民站在C位,共享美好生活。”今年2月,“OCG”融合共建社区治理模式在河口街道正式发布,“OCG”融合共建模式逐渐被大众所熟识、认可:
——链接“油田单位”回归。河口街道专门组建社区大党委,联动辖区内44家油田单位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建立起“1+2+N”沟通对接机制,1个科级干部,社区书记和老党员2个牵头负责人,共同对接包括油田单位在内的共驻共建单位。建立起要事联商、服务联动、项目联建、治理联抓、活动联办“五联”机制,通过发动油田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疫情防控,认领共建项目等,重新构建起油田单位与社区的紧密“链接”。
——挖掘“社区能人”破题。油田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社区能人、热心人。为深入发挥他们的作用,河口街道专门建立起“以油田人宣传、教育、引导油田人”的治理队伍,3600余名社区能人活跃在治理一线,牵头成立社群组织110余个,带动8000余名居民参与社群活动、融入社区治理,油田居民对社区有隔阂、不配合、不支持的问题逐渐解决,社区也有了可依靠的新力量。
——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如何真正让群众站上“C位”,共建自己的“幸福家园”?河口街道每年专门列支200万元,成立“油地融合社区专项提升资金”,创新“幸福基金”机制,对居民自发实施的公共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给予30%的补贴。创新开发“社区e家”治理平台,把公告发布、民意反馈、居民投票等功能系统整合,让居民一部手机就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创新“对门呵护”“自助养老”“结对帮带”“育见精彩”等12个社区微治理项目,配套建立幸福积分、集体生日会、“最美系列”评选等激励措施,实现了社区治理和居民参与的“双向奔赴”。
“细处”着眼升级服务,油地融合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小区把原来的闲置场所,比如停车棚、废弃房屋,升级成了邻家小院、城市书房,还有食堂、服务大厅等,孩子们读书有了去处,我们也有了活动场所,大家都打心底里开心。”河盛小区的居民孙宪应说道。
“我们这些楼是17年前建的,楼宇门基本都坏了,天冷灌风,下雨进水,这回换了新的楼宇门,问题一下子解决了。”家住河滨小区9号楼的居民于绍春说。
“没想到我们只是提了一个小建议,社区就挂在心上,用‘居民志愿参与、社区提供场地、多方联动支持’的方式开设了瑜伽公益课,之后又陆续开设了‘向阳花开’女性形体仪态公益课堂、‘翰墨飘香’书法兴趣班,给我们提供了放松身心、联络感情的多个平台。”河阳社区居民李银凤感慨……
小处入手,细处着眼,“幸福”正铺陈开来。在河口街道辖区的各小区内,一大批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油田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加,开始自发建设、守护幸福家园,点滴变化正于“无声”中悄然绽放:
——一大批油田移交闲置场所盘活。河口街道创新社会资本合作、油田单位助力等方式,投资800余万元,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中心5处、小区驿站11处,驿站覆盖率达到100%。改造提升健身广场、篮球场等场所36处,新建书画室、科普馆等功能室105个,油田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参加活动、享受服务。
——一大批便民服务推广开来。创新打造了3个油地融合示范社区,配套建成备受居民欢迎的幸福食堂、城市书房等便民服务设施,率先在全市对接油田员工保障中心,开通服务专线,将与油田居民最密切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35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实现基本服务“无差别”一窗受理。
——一大批联办活动浸润人心。定期与油田单位共同实施共建项目,举办“书香河韵读书俱乐部”、“健康东营、携手同行”健康查体、“邻里百家宴”等活动60余次,油地共同组织文艺汇演、走访慰问等庆祝活动30余次,油地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愈加浓厚。
“OCG”模式再升级,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群体
“油田移交小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老年群体庞大,如何让老年群体在社区得到更好的关爱照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河口区委副书记、河口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文娟介绍,立足社区老龄化日趋明显实际,河口街道升级“OCG”融合共建模式,联动胜利油田老年服务管理中心河口老年服务部力量,在河颐社区率先探索为老服务项目,并在街道推广普及开来,实现了精准帮扶社区老人的“点单式”服务。
“我们和街道的工作是同向的,双方融合优势,紧密相连,共同发力,就是双倍的服务、双倍的关爱,能让老年群体的获得感更真切、更强烈。”胜利油田老年服务管理中心河口老年服务部书记杨林说道。
居民眼中的“好邻居”金基善、金海顺老人一直坚持参与的正是油地共同开展的“邻里守护,点亮‘微光’”项目。这一项目由河颐社区率先发起,目前正在河口街道各社区推广。据河颐社区党委书记张学东介绍,“我们对60岁以上失能、独居、残疾和空巢老年人配备了熟悉的邻里热心居民进行帮扶,由他们主动上门服务,每天上门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帮助老人翻身、起床和上厕所等无法自主完成的事情,还会陪老人聊天,有针对性地对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服务对象保持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而社区也建立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发放幸福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幸福超市内兑换各类生活物品等。”
除了邻里守护,河口街道还与河口老年服务部联合制作了“爱心联络卡”。记者注意到,这张小小的卡片上,标注了社区、物业、邻里帮扶人、结对帮扶志愿者、结对医生的姓名、电话,一旦小区里行动不便、家中困难的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在第一时间联络应对。
幸福超市代买代办、幸福食堂暖胃暖心、公益集市开在家门口、“阳光窗帘”美好约定、“黄色小板凳”……一项项为老服务的“微治理”项目,真正将温暖送到了社区老人身边。
除了老年群体,河口街道在“一小”服务上也下足功夫:河盛社区盘活移交场所,建成全市最大的社区城市书房,藏书1.2万册,设有咖啡角、阅读区,为忙忙碌碌的居民打造了一方“小千世界”。河滨社区创新开展了“小善结对帮带”活动,发动油田小区退休干部结对帮带地方小区下岗职工子女,每周提供作业晚间辅导、家庭教育等,每月为儿童提供至少200元的学习用品,目前已帮带小区30户困难儿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区居民的爱和善意。
让居民站在C位,是社区融合共建的智慧;让“一老一小”稳居C位,是社区融合共建的温情。河口街道创新推出的“OCG”融合共建模式,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局外人”变成“参与者”“自己人”,大大激发了“治理能量”,也为居民带来了一项又一项以幸福为底色的“福利”,油地“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的幸福美好家园正迎面而来!
(记者 赵尔靖 刘健阳 通讯员 王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