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分|月明风清庆丰年

  爱东营讯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代文学家谢逸的《点绛唇》描绘了秋分时节高远空灵的神韵。秋分一般在阳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为23日。

  昼夜均 秋意浓

  据《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处的“分”,即为“半”,秋分,即代表着昼夜平分、寒暑分界。这之后,白日渐短,黑夜渐长,气候上正如俗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后,打雷的日子会越来越少;蛰居的虫蚁用泥土封住洞口,阻挡寒气进入;随着降水减少,天气逐渐干燥,河流湖泊进入干涸的季节。

  秋分时节,秋意正浓,“最是橙黄橘绿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代刘禹锡在秋夜月光下,看着湖面微波不兴,怡然自得;“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宋代杨公远闻到了丹桂飘香,心情舒畅;“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清代柴静仪看着南飞的燕子,心中泛起悠悠思乡之情。

  祭月亮 吃秋菜

  祭月、说秋、吃秋菜……每逢秋分,民间有着不少有趣的民俗活动。

  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候,民间的人们往往在月下设香案,全家人一起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后来,因秋分时月未满,在逐步发展中,祭月的习俗从秋分转至中秋。

  每逢秋分,有些地方还有“说秋”的习俗。说唱俱佳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秋官”,他们在秋分这天,挨家挨户送上印着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的“秋牛图”,同时说上一些应景的吉祥话,祈求秋耕顺利。

  在食俗方面,岭南地区的人们有着秋分“吃秋菜”的习俗。当地人会去采摘野苋菜,并与鱼片一起熬制,即为“秋汤”,借此祈求家宅安宁,平安健康。“秋风起,蟹脚痒”,秋分时节还是蟹肉肥美之时。虽然螃蟹营养价值高,但其性寒,不宜贪食。

  赞农民 颂丰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不仅秋色宜人,更是农业上“三秋”大忙的好时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的秋收景象,共同绘制出美丽画卷,一起颂赞丰收,共享金秋。

  “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秋分一到,谷场见稻”……此时北方地区的农人们正忙着播种冬小麦,南方地区的农人则忙着收割晚稻,又耕翻土地为播种油菜做准备。在秋收、秋耕、秋种中,人们既享受着五谷丰登、瓜果满园的喜悦,又播下了新一轮生长的种子。

  始于希望,结于丰盈,从播种开始的期盼,到颗粒归仓的喜悦,是秋天对人们勤劳耕耘的犒赏。碧连天的麦浪、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棉花……每一处收成都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礼赞着农人辛劳的付出,流露着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又是一年好“丰”景。让我们与大自然平分一场秋色,致敬所有辛勤的劳动者!

(记者 徐帅)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