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相聚在东营!东营市青年人才招引工作成效显著

  爱东营讯 青年为城市带来活力,青年为城市创造未来。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服务好青年,对于年轻的东营来说,目标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不久前我市召开的“黄河入海·才聚东营”2023年人才引进活动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一组数字:全市青年人才连续5年实现净流入,2022年引进博士生118人、硕士生1441人、大学生2.68万人,引进人才数量是东营生源毕业生的2倍以上。

  来自外部的一组数据同样亮眼。齐鲁人才网近期发布的《2023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东营人才需求量增幅以11.36%居全省第二位。智联招聘刚刚推出的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中,东营位列第46位。

  多方数据显示,东营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对青年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更多年轻人选择东营、留在东营。

/

  补贴扩面提档,服务优化升级,“真金白银”留住人

  2022年,我市重磅推出“人才新政40条”,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保障。

  “真金白银”的补贴最能直接体现一座城市吸纳人才的诚意。以具体补贴政策为例,在生活支持上,东营对企业新聘用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博士生5年内给予每人每月4000元生活补贴,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3年内分别给予每月2000元、1000元和300元生活补贴。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补贴标准再提高50%。同时,对全职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且在东营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贴;申请公积金贷款时,最高额度分别提高到100万元和50万元。总的来看,1名博士生来东营就业创业,最高可以拿到56万元的补贴和10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1名硕士生来东营创业就业,最高可以拿到20.8万元的补贴和10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这些补贴足可以让青年人才在东营生活和购房无忧。

  人才政策的落地速度也能够反映一座城市尊才爱才的真情实意。为保障各项人才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市人社部门缩短申领时限,普惠性政策由半年发放一次改为每季度发放一次;优化服务流程,开发了“东营市人才服务在线”系统,符合条件人员只需登录系统,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就能通过系统比对,形成补贴金额,经过本人确认后,每季度直接发放到本人社保卡金融账户中,实现了“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强化地域合作,推进省会经济圈人才服务政策互通互认,推广电子“东营优才卡”微信平台,开展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补贴范围上,从博士生放宽至专科生、技校生;补贴种类上,在生活补贴之外增加了购房补贴、公积金补贴;发放方式上,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书面申领到免申即享,我市针对青年人才的补贴支持力度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为其减负赋能,令其轻装远行。东营用情用力,用“真金白银”和优质服务让青年人才安业、安身、安心,用“硬实力”获得了广大青年人才的青睐。

/

  发展有舞台,创业有平台,回家发展也挺好

  在外打拼了五年之后,燕晓羽在2022年夏天回到了家乡东营,比较多个岗位需求后,最终入职了联合石化有限公司,本科毕业的他成为了化工装置上的一名普工。燕晓羽调侃自己的工作内容是“打螺丝”,但入职后第一个月就能到手六七千元的收入,入职当年还有机会参加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后还有机会竞聘技师。

  燕晓羽的选择不是个例。对比近年来东营市引进青年人才的数量与实际领取补贴的人数可以发现,来东营的青年人才,超过半数流向了市内企业。更具体一点,全市9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这部分人的“归属”。

  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样的人才流向?

  “近年来,石油、化工、机械(重工)等这些东营传统优势产业在大周期面前保持了稳定增长,也保住了人才需求旺盛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东营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加速突破新兴产业。这些都为人才引流提供了平台和动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锐介绍说。目前东营市内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9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这些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和高能级平台的发展壮大,都为人才需求涌现出一批新增长点。

  据悉,自2022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由企业根据实际自主制定评价标准,弱化了过去专利、资历、学历等条件,突出能力、业绩导向,以道德素质、敬业精神、业绩贡献及专业水平作为考核重点,用业绩和成果说话,让有为者脱颖而出,把人才的竞争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年轻人只要肯干、实干,就能获得可观的薪酬待遇和晋升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10家企业进行了自主评价备案,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3218人。

  为满足技能人才向更高层次的晋升进步,我市还创建渤海工匠学院,倾力培养“东营工匠”。通过“政企共育”“学制班培养”“名师带徒”“企业定单”等方式,我市累计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9419人,2022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8878人。更多青年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实现了等级晋升,获得了更广阔发展空间。

  针对青年创新创业人员,围绕资金支持、创业大赛、创新奖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市人社部门制定了15项支持政策。在资金支持上,我市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缺少经费和启动资金问题,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选拔上,开展“创业东营·共赢未来”创业大赛,选拔一批优秀创业人才和原创性、引领性高的科技项目,择优纳入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在创新奖励上,对国家、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根据不同奖励类别,分别给予100万元到1000万元奖励;在成果转化上,对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补助。高校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的,根据技术合同金额按比例给予补助。

  “回家发展也挺好!”燕晓羽说,“能够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发展的通道,收获不错的生活,东营就很好。”

/

 提升格局眼界,创新引才机制,真心实意引人才

  火热的大学生毕业季来临。“今年夏季,我市将进一步拓宽引才视野、做大引才格局,集中举办‘人才周’高层次专家、百名博硕走进黄河口、高校师生东营行等系列活动,计划赴20家科研院所、60所高等院校开展引才活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田建召介绍说。当下,我市正在探索构建“一年四季、五维一体、八方协同”常态化、精准化引才工作机制。“五维一体”旨在打造院所人才直通车、名校人才直通车、职校人才直通车、劳务协作直通车、高层次人才高校师生东营行多维度、一体化引才格局,“八方协同”旨在建立用人单位、院所、高校、人才工作站、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同城朋友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专业协会协同化、集约化引才网络,实现人才逐梦与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仅今年春季,我市就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2023年“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人才引进活动新闻发布会、顶尖人才直通车、东营——名校人才直通车、东营学子家乡行等系列引才活动;通过市县(区)联动,走进北大、清华、复旦、西安交大等56所全国知名高校推介东营、现场招聘,面向青年人才推出千名英才专项引进计划和科技创新青年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在全国8大片区重要节点城市设立人才工作站,搭建起各方英才和我市用人单位对接的新平台,线上线下累计发布岗位3.3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3万人次,满足了1200余家企业的人才需求,人才招引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王林是一名选择回东营发展的博士生。毕业后,他曾一度在回东营还是去北京之间摇摆纠结。他表示,回家乡很好,但回来后能不能像在大城市一样接触一线活动,参与高端项目,心里没底。当跟着团队参加了我市组织的十几场人才交流活动后,他改变了想法。“现场有幸和几位院士交流,这种机会在北上广也难得!”他兴奋地表示。

  王林口中的交流,是我市为加强青年人才高层次交流、专业研讨和项目对接,常态化组织的各类高峰论坛和高端会议。仅2022年,我市就邀请人社部、院士专家等举办黄河三角洲人才工作推介会、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首届黄河三角洲数字人才技术交流大会等系列活动16场,集聚中科院、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团队,先后与30余名院士洽谈对接,发布“揭榜挂帅”项目65个,签订合作协议40个。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有总牵引作用。今年年初,我市召开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突出人才引领作用,重点将石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作为引育人才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以人才链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推动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深入推进。紧接着,我市又召开全市“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大会,要求全市上下抢抓战略机遇,奋力攻坚突破,推动“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制定《加强人才工作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人才政策,瞄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开展“工赋东营”行动,倾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赛道发源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区,推动黄河三角洲未来数字智谷、海克斯康赋智中心等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增长20%左右。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选择东营就是选择国家战略,拥抱东营就是拥抱历史机遇。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广阔舞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脱颖而出创造了更大机遇、打开了更大空间。

  高质量发展的天地有多宽,年轻人逐梦的空间就有多大。选择东营、扎根东营、赢在东营,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相聚在东营!

(东才宣)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