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义和镇:科技赋能唱响盐碱地产业发展“进行曲”

  爱东营讯 连日来,在河口区义和镇“慧海家庭农场”甘薯种植基地内,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在土地上穿梭,起垄、施肥、施药、铺设滴灌管,机器驶过之处,一排排笔直的田垄整齐地铺在平整的土地上,20名村民紧随其后,忙碌地插秧,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农场负责人李慧高兴地说:“耐盐碱甘薯自2019年引进并试种成功以后,我们已连续播种4年,主栽品种西瓜红、济薯26等产量在不断突破,采用的‘甘薯机械化结合双色膜下微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今年结合大陇双行技术,保墒能力好,产量更高。”

  据了解,河口区“慧海家庭农场”自2019年以来开始探索盐碱甘薯种植技术,采用机械化种植和“膜下滴管带”新技术,解决了土地盐碱、干旱难题,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种植甘薯的新路子。2022年以来,义和镇先后投资2970余万元建设了甘薯育苗高温大棚22座、万吨冷库1座,由慧海农机合作社牵头进行甘薯育苗,逐渐形成了甘薯繁育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带动六顷五村、西韩村、寿光村、南李村等附近多个村庄发展甘薯产业,使甘薯产业成为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像李慧一样,东营市启稼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青滨在“海水稻”种植方面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在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水稻种植基地,正在忙着播种水稻的孙青滨介绍说:“有了去年无人机撒播的成功经验,今年我们公司继续采用无人机通过北斗定位来进行水稻撒播。无人机撒播连边边角角都撒得很均匀,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省种子。现在,我们的水稻种植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我们也确实尝到了利用高科技种田的甜头。”

  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出路。为推动盐碱地产业发展,义和镇先后与山东圣丰农业、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河口)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和专家实验室,进行新产品研发、种植实验和新技术推广,积极帮助做好原有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发展。目前,义和镇先后引进国内甘薯、水稻、大豆、果树等优良品种30余种,推行滴灌栽培、叶面施肥、水肥一体化、园艺防草地布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义和镇制定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对返乡大学生、贫困群众和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对本土人才进行“科技孵化”。孙青滨、李慧等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已领创特色庄园、家庭农场15家,领办合作社16家,为义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科技动力。

  (记者 刘健阳 通讯员 吴吉新)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