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东营美食 经典味道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黄土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水中,拥有着席卷了半个中国的泥土之精华,“黄河母亲”孕育出的东营美食选材广泛,煎、炸、炖、煮等做法可千变万化,但道道是最经典的味道,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和热捧。

/

  以利津水煎包为例:因制作工艺中有“水煮油煎”这一工序,加之工艺成熟于利津,故名为利津水煎包。利津县自古以来为移民宽乡之地。建县于金明昌三年(1193),其前身为东津古渡,是为商旅繁华所在。约在光绪年间,煎包这一小吃传入利津,先是利津城西南半壁店子刘姓人家所经营,后在利津较大集镇出现。1916年,利城西街刘明远、刘凤岗父子的“茂盛馆”开张,特聘盐窝镇专营煎包的尚乐安来店合作经营煎包。“茂盛馆”座落于利津县城西街庠门首路南,周围酒肆茶馆店堂林立,逢集日、庙会更是人流如潮,为以后水煎包的不断改良以至扬名创造了条件。

/

  1919年刘凤岗掌作“茂盛馆”。迫于生计,聪明好学的刘凤岗对传统煎包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先是用发酵的面做包子皮,使包子形体增大,口感松软。接着他又对面的发酵技术进行了改良,由酵母发面改为“老面”发酵法。不久他又发明了“搭面水”这一关键技术,“水煮油煎”名副其实。同时对包子馅的配料及制作在传统的基础又进行了大胆改良创新,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民谣“刘凤岗,开了张,别家的包子不吃香”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

  刘凤岗经营水煎包数十年,以个大馅足味道浓郁纯正而成为正宗且以口碑传之后世,先后入利津县志、利津文化挖掘丛书、《西街村志》等有关典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口的酒店、饭馆多以利津水煎包为主打面食,而专营水煎包的饭馆则无处不在,常冠以利津正宗为荣。而今的茂盛馆坐落于利津县凤凰大道,由刘凤岗的女儿刘秀娥经营,刘秀娥现已将水煎包制作技艺传给儿子王强,是为第四代传人。

  2007年8月,利津水煎包的传统手工技艺被评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11月,利津水煎包在获得东营市十大菜点之后,又获得山东省商务厅举办的“美食山东——十大特色家常菜大赛”金奖。

  田园牧歌,黄河味道。色香味俱佳,肉质鲜美,膏满黄肥的黄河口大闸蟹;“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广饶肴驴肉;脊背金黄,腹部银白,鳞含脂肪,肉细嫩,味鲜香的黄河刀鱼;醇香入骨,酥脆可口,味重不腻的史口烧鸡;弹韧不粘、气味甘醇清香的黄河口大米……吃一口,便解了乡愁。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