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日里话气象

  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2023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呼吁全社会增进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通过天气、气候和水文服务,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挑战,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市气象局的相关专家,请他们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了解气象人每天的工作情况。

  一条天气预报的诞生

  对于市民们来说,了解天气情况是每天都干的一件事情。天气预报信息如何得来?市气象台台长张立介绍,天气预报制作发布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和预报产品发布5个环节,每个环节对最后的预报结果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步要先收集数据,得到数据后再进行预测和预报。第二步就是制作产品,包括电视台、短信、新媒体等各个平台发布。”张立说。他告诉记者,制作天气预报需要依次搜集从地面到高空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湿度、天气现象、云、能见度、日照、蒸发等。同时还有人工地面气象站、自动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多普勒雷达等各类气象探测设备构成了复杂的气象观测网络。

  收集数据后,预报员需要分析很多资料,包括当前的气象预报材料、数据预报产品。但是复杂的天气预报产品很多预报的不一样,这就需要预报员会商,然后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在我们气象台的大厅里,每天都会进行预报会商,这是做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步骤,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众多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张立介绍说,最后得出的结果再通过电视台、12121电话、东营气象公众号等渠道对外发布最权威的天气预报。

  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不断完善

  据了解,我市共有5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3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还有3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全覆盖、5个海洋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2个海岛自动气象站、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作物长势自动观测站和1个农业水域小气候观测站。常规的观测仪器有湿度感应器、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气压感应器和温湿感应器。

  天气的阴晴冷暖让人们挂心,天气预报是大家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也让不少市民感到困惑: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大家对时间发布不了解,其实每天从电视或广播里知道的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当天20时到次日20时的天气。”市气象台的副台长王旭说,她给记者举了个下雨的例子,有时报了下雨可是没有下,有可能是夜间下了小雨,白天天气转晴,尤其是雨量较小的话,早晨看不到降水,人们也会误认为报的不准。气象台预报当天晚上无降水,而晚上7点钟在下雨,人们也会误认为天气预报报错了,这也是没把预报时段弄清楚。“电视上看到的是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实际上,从气象台来说,为了提前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录像带,每天下午3点前就得做出预报结论,实际预报时间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提前5小时以上。”王旭说。天气预报看似很简单,实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天气预报需要各种气象探测手段,又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并不是每次预报都与实际的天气一致。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观风识雨给天气把脉

  天气情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类天气预报预警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在这些及时的天气预报背后,有一群气象人在默默付出,他们24小时在线“把脉”风云,市气象台预报员马晓睿就是其中一员。

  “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风廓线仪等工具提供的数据,软件分析结果,同行预报信息,我们天气预报员要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制订出本地区的天气预报。”3月22日,记者走进市气象台,看到了气象预报员的工作日常。

  上午不到8点,马晓睿就已经坐在了气象预报会商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天轮到她值主班,意味着她的工作时间将从8时持续到18时,整整10个小时。

  马晓睿打开电脑,里面密密麻麻存放着各类文件、简报、PPT。工作开始,马晓睿查看最新传输的卫星云图、高空图、地面图、雷达图及数值预报图等资料,记者数了一下,40分钟里,马晓睿看了100多张图。各种天气资料的更新频率分别为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1小时、3小时、12小时不等。她要做到不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每次的预报准确率。当我们掏出手机、打开网页,获取最新天气资讯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人们。

  “早晨8时要听国家气象局专家会商,10时省气象局专家会商,16点同县区局会商,还有每天早晨和环保局联合进行空气质量会商……”每天至少是三次会商,遇到特殊天气,要十几次。看似简单的一条天气预报,背后却凝结着气象科学飞速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天气预报专家长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经验。马晓睿告诉记者,每天短短几句话的天气预报,是卫星、雷达、超级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观测和运算的成果,也需要预报员结合自身经验对数值预报进行科学修正,最终呈现出尽可能精确的预报成果。“我去年来到市局开始做预报员,每次预报会商都是我学习的时间,除此之外业余时间也要用来学习。我觉得每次预报,都像是一次考试,丝毫不能马虎。”马晓睿说。

(记者 李玲 通讯员 王玉龙)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