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红事大厅让咱办事更有“面”儿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唤醒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土壤?近日,记者走进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耿井村一探究竟。

  整洁宽敞,简单大气,满厅的红色装饰物,透着喜庆,却不俗气。这是记者走进耿井村红事大厅的第一印象。仪式台、音响,一样不落,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红事大厅与耿井村文化活动中心设在一起。

  “红事大厅是我们村为婚事喜事简办提供的免费场所,在村文体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大厅利用率很高,有喜事的时候办喜事,有文化活动开展活动,平时就作为村民的娱乐场所。”村民耿建勇说,他们家去年就在这里办的婚宴,“花钱少,省事,村里亲朋好友、老老少少都能参加,人气、喜气、热闹气都有了。”耿建勇从心底里喜欢这个红事大厅。

  “每桌控制在500元左右,时间不得超过2天。”耿井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耿文峰介绍,耿井村紧抓移风易俗“减负”文章,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开设了红事大厅,通过“设上限减人情负担,定规矩减陋习恶习,搭平台减铺张浪费”,引导乡村文明之风。

  一个红事大厅,不仅节约了村民的开支,凝聚了感情,让喜事回归“乐”的本质,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乡村文明的内涵。

  “红事大厅提供婚庆、帮厨一条龙服务,全部是村里的志愿者参与,不收费用。”耿文峰说,每当村里有红事时,由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村里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的专门志愿服务队,主动提供桌椅板凳摆放、缝制喜被等志愿服务。目前,村里的红事大厅专门志愿服务队已有志愿者15名。

  耿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耿龙龙告诉记者,耿井村不仅有红事大厅志愿服务队,还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邻里互助、净之蓝等村级志愿服务队,结合村民需求,先后组织开展了以“村民邻里帮扶”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在有效解决村民难题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了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认识融入到了村民日常生活和行动中。

  (记者 吴双飞 通讯员 薛文文 张淑月)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