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河入海处 湿地景如画——东营扎实推进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综述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冬日的黄河入海口,宁静壮美中透出几分灵动。广袤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上,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它们步履优雅,身姿曼妙,不时停歇觅食,引得游客驻足观赏。

/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创新探索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机盎然的景象,是我市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成果的缩影。

  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营湿地总面积为4567平方公里,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湿地率41.58%,形成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其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抓好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创新探索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我市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一幅蓝天白云、百鸟腾翔的生态画卷在渤海之滨、黄河尾闾铺展开来。

/

  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立法监督:多种形式护航湿地保护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这是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对湿地保护发展这个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全球国家同商共谋的生存发展课题的关注与寄望。

  这届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在东营,对湿地的珍爱与保护,早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自1983年建市起,我市就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近40年来,东营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其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高水平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

  探索湿地保护,我们马不停蹄,成立了东营市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科,组建“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森林湿地长制工作机制,形成了覆盖全域的森林湿地长制组织体系和“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护在村”的责任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印发实施《东营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颁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高水平编制《东营市湿地保护规划》《东营市中心城湿地保护规划》,进一步规范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行为,确保全市森林湿地长制工作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

  在生态文明体系中,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事关生态安全、社会稳定、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抢抓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目前,全市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9处水源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9处湿地保护小区,逐步构建起了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

 陆海统筹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不断创新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

  今年春节,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与同事轮流值守,与“国宝”朱鹮一起过了个别样新年。

  “2022年,保护区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引入朱鹮种源,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去年12月13日,2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来到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口安了家。”王安东介绍说,“如果顺利,2月中下旬,这里有望迎来第一批‘朱鹮宝宝’。”

  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海交汇处,拥有完整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坚持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探索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补水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建设引水闸船、连通主水系、修筑堤坝,提高补水能力、送水能力、蓄水能力,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近三年生态补水4.8亿立方米,保护区生态补水实现“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

  不仅如此,在湿地保护和修复上,保护区创新性地开展海岸带原生态系统修复,采用“治理”“恢复”相结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为先期任务,结合潮沟疏通提高水文连通性,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体化推进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2020年以来,保护区内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修复盐地碱蓬8.3万亩。创新开展湿地生物链系统修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6800余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实现对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的实时监测,初步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根据监测,2022年东方白鹳繁殖152巢、470只幼鸟;丹顶鹤、白鹤等关键物种越冬数量,东方白鹳、黑嘴鸥繁殖数量均为历年最高。

  “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王安东说,“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创新突破,已通过评估验收,进入报批设立阶段。我们相信这里也会成为更多鸟儿的乐园。”

/

  突出城市特色品质 推进全域湿地保护修复:塑造湿地城市“东营样板”特色风貌

  在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里,芦苇随风摇曳,地面光影斑驳,河塘湖泊与天同色,耳际伴着阵阵鸟鸣,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这里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旅游、放空心情的好去处。

  清风湖公园、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东营植物园……我市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深入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如今已经建成一大批集湿地净化、生态保育、游览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彰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东营样板”城市特色。

  城市湿地被喻为“城市之肾”,是城市及其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绿色屏障及生态安全保障,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在做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东青高速东侧(东营河——广利河)水系等11条水系贯通工程,着力打造舒朗大气、清新明亮、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城市内湿地星罗棋布,休闲绿道串联生态公园、街头游园连接居住小区,每一位来到东营的宾朋,都能切身感受到东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此外,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力做好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不断促进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的湿地“新名片”。截至目前,我市湿地保护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全市湿地保护率为60.47%。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东营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湿地修复模式,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积极发挥湿地功能,守牢湿地生态安全边界,推进可持续发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的东营,将继续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水平,构筑起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向着更具湿地生态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加速崛起!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