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看发展|小“手造”串起致富链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取自当地自然生长的蒲草,一经巧思妙手,就成了艺术品、用具,拥有了全新的“生命”,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带动起一人或一户的增收,甚至衍生出一个产业。

/

  近年来,河口区政协委员、区文旅局局长刘黎明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不少群众存在创业无门路、增收没办法等现象。刘黎明第一个大胆的想法是——把农村群众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文创知识,搞手工编织。

  传承多年的黄河入海口苇草编,过去是农村妇女农闲时添补家计的小手艺。从苇席、盖房顶棚、装粮大屯子,到灶房锅盖、提篮、虾篓子,后开发出蒲垫、蒲扇、小笤帚等草编产品。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草编已从生活日用品向工艺品转变,如果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草编产品,肯定能受到市场欢迎。

/

  刘黎明积极建言献策,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很快,河口区作出决定,由区文旅局牵头,成立文创基地,依托河口区手造非遗项目,从区域文化传统中提取各种元素,借助创意中心为文创项目提供产品开发思路和研讨场所,倡导以“文”会友,共探河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向社会传递河口“手造”的无穷魅力。

  河口区通过大力发展草编产业,培育了一大批城乡巾帼“巧手”,实现农村“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纯天然黄河泥土为原料的澄泥印,完全由人工纯手工制作而成。印章钮体多样及其独特制印方法,也是当代新兴中国印章艺术新面貌的展现,体现的是黄河入海口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创基地,黄河澄泥印技艺传承人张金霞,向一拨又一拨的文化爱好者宣传推介“独门绝技”。“由黄河泥土制作而成的澄泥印,以其独特魅力的创作和审美特点,展现了黄河文化发展的繁荣,特别受年轻人喜欢,畅销国外。”张金霞及时推出不同风格的澄泥印,深受爱好者青睐。

  如今在河口区文创基地,明德剪纸、杨氏面塑、中小学校外实践等各类具有传承与弘扬“手造”项目意义的公益活动深受欢迎,河口区也开始借助这些技艺助推乡村振兴、农村增收致富。

  发展文创产业,培育好传承者是关键,如何让手艺不失传而且更加精益求精?河口草编创始人、鸿翰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陈淑刚介绍说,他们通过选拔技能优秀者,组建导师团队,形成“以师带徒,以党员带群众”产业模式,培育了更多优秀的“蒲嫂”。

  针对市场需求,河口区着眼长远规划,创新产品设计,更新工艺流程,加大品牌包装,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让“废草”变成“金条”,传统手工艺正编织着一条条“致富路”。

  如今,河口地区“手造”工艺品已成为村民钻研致富的热门项目之一。随着电商的兴起,直接在网上交易“手造”工艺品,既方便又快捷。在新时代的快车上,勤劳朴实的河口群众正用“巧手”编织着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振兴传统手工艺,推动手造精品融入现代生活,以河口文创品牌建设助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刘黎明说。

/

  记者手记

  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觉醒,为加快手造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口区抢抓机遇,积极打造文创基地,发展文创产业,把握好传统与时尚、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用文化凝心聚力,激活了手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记者 王文朋 通讯员 张吉东)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