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聚力打造盐碱地种业创新高地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发展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东营在盐碱地开发利用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一方面围绕“改种适地”,不断加快耐盐品种培育,省黄三角农高区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在盐碱地产业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坚持“改地适种”,一大批民营企业致力于盐碱地工程化治理,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治碱等措施,不断提升盐碱地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李在忠、谢永峰提出了《关于在沿黄灌区盐碱化耕地建立耐盐种子培育基地的建议》后,省黄三角农高区高度重视,及时回复,并就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推进。

  存在问题: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工作有待完善

  我市盐碱地开发过程中“改种适地”“改地适种”结合不够,缺乏统筹推进机制、各自为战的问题依然突出。

  代表建议:加强有机融合 实现“强强联合”

  市人大代表李在忠、谢永峰在建议中提出,进一步统筹“改地适种”“改种适地”模式的有机融合,推动盐碱地治理利用的“强强联合”,省黄三角农高区与相关企业联合在沿黄灌区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建立耐盐种子培养基地,有效整合工程治碱、种子选育优势资源,努力为“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综合利用示范地”贡献更大力量。

  办理情况:攥紧种子“芯片” 全力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

  省黄三角农高区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责任,规范办理程序。农高区全力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攥紧种子这个“芯片”,将耐盐碱作物育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初步建立了“资源搜集利用、平台快速育种、基地试验示范”的盐碱地种业创新体系。

  夯实种业基础。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圃)。搜集保存耐盐碱粮油、牧草、中草药等种质资源2万余份,在种质资源圃种植耐盐碱大豆、苜蓿等13种作物1万余份资源。

  搭建育种平台。建设了耐盐碱植物精准快速育种加速器,聚力攻关耐盐碱植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初步建立了玉米、甜高粱等生长数据模型,研发了紫花苜蓿授粉切叶蜂休眠打破技术等一批技术成果。

  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筛选培育了小麦、大豆、藜麦、马铃薯、苜蓿、花生等新品种(系),其中8个耐盐碱大豆品系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1个耐盐碱花生新品种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个田菁新品种正在进行省草品种审定。

  加强试验示范合作。与胜利油田达成合作协议,示范推广3000亩大豆、3000亩耐盐牧草,主要分布在东营区。与垦利区合作,建设了与农高区相配套的3000亩中重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3000亩牧草种植示范、1000亩耐盐水稻-燕麦连作试验示范。同时,在区内盐碱地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内通过灌溉原水等方式,打造了500-600亩的轻中重度盐碱地应用场景,为承接中国农科院“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打下了基础。

  下一步,省黄三角农高区将持续加强与各县区、胜利油田及相关企业的深化合作,结合东营盐碱地特点,统筹“改地适种”“改种适地”模式的有机融合,建设2000亩中重度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其中,中度盐碱地1500亩5个块地,重度盐碱地500亩2个块地。新建一批耐盐碱大豆、花生、小麦、玉米、甜高粱以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试验示范基地,加快耐盐碱品种培育。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王林 钟若男)

责任编辑:邓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