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和应急避险科普|大风来了,这些你知道吗?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进入冬季后,温暖了一段日子,天气终于“回过神儿来”。今年下半年最强寒潮正在赶来的路上,天气即将回到初冬该有的样子,北风呼啸,气温呈现“垮塌式”暴跌。

  什么是大风天气?

  在冬春季节,寒风呼啸,其实风力可能只有三四级,远远达不到气象上大风的标准。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8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凡一日中出现过大风,则记为一个大风日。

  除了强对流天气容易导致大风外,强冷空气、气旋(譬如台风)等,也可能产生大风。需要说明的是,下文的统计数据,指的正是上述所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大风天。

  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在我国,引起灾害的大风常由气旋、冷空气、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所致。

  ●气旋: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漩涡,一般也称作低压。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由于气旋的中心气压较四周低,因此,气流从四面八方向中心涌入,引起大风。不断向中心汇聚的气流导致了上升运动,气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促使低层大气不断地从四周向中心流入。因为在气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气流,所以气旋过境时,中心地区云量增多,常见阴雨天气。

  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的影响,而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冷空气:冷空气南下时,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暖气团向南移动。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就是冷锋。冷锋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冷空气前锋,它是南下冷空气的先头部队,是影响中国的最常见的天气系统。由于锋面两侧存在较大的气压差,会造成大风天气。冷锋过境时,气压陡升、气温骤降,风向顺转。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雷暴:雷暴是伴有雷电、阵性降水、大风的天气,它产生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雷暴产生的大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历时短,多出现于午后气温上升最高的时候,一般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风区范围也较小,风向随积雨云底的移动而变化。

  ●飑线:飑线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雷暴群宽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几千米,最宽至几十千米,长度一般由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维持时间由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狂风、雨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飑线前天气较好,多偏南风,飑线后转偏西或偏北风,天气变坏,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

  ●龙卷:龙卷是从积雨云中伸下的猛烈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它有时稍伸即隐,有时悬挂空中或触及地面。龙卷的尺度很小,中心气压很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至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龙卷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卷走。

  高海拔地区大风天最多

  我国大风天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高海拔地区的年大风天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峡谷地带大风天比周围多。

  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分别是:

  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多达75天以上,一年有1/5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是我国范围最大、日数最多的大风区;内蒙古中北部、新疆西北部,年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年大风日数多达50天以上。

  此外,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也是大风日数多的地区,这主要是山谷风引起的。

  南北方城市大风季节分布大不同

  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一年中春季(3月至5月)大风最多。因为冬春交替,冷空气势力仍较强,而此时太阳直射角逐渐向北半球偏移,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日益强烈,地面升温加快,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比较大的气压梯度,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大风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往往冷空气在抵达南方时,势力就会大大削弱,风力也会相应减小。所以,南方春季大风并不像北方那么多。到了夏季,南方地区暖湿气流更加强盛,台风、强对流天气更加频发,大风天也就更多一些。

  近年来我国大风日数减少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均单站大风日数在波动中减少,有研究表明这极有可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年际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仅在内蒙古西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南部及东北部等地呈增加趋势。

(记者 李玲)

/

/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