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莫畏难,科学精准防疫一定能赢

  入冬以来,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多地出现散发疫情。本轮疫情病毒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表现出传染性强,潜伏期和代间距短,免疫逃逸能力强等特点,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

  应对疫情防控非常之难,唯有实施更加科学精准之措施,因时因势不断优化防控,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以快制快,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做法。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

  01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我们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实践证明,这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

/

  有数据为证。

  据专家今年10月分析,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发病数占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百万人口计算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人数占全球的0.08%,按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这说明,不论是从发病率,还是从病亡率上看,疫情三年,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都是全球最小的。

  从经济发展上看,2020年,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这充分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科学有效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必将指导我们夺取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更大胜利。

/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我们有足够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这让我们在疫情防控中有了更大的闪展腾挪的空间,具备了纵深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

  总之,历经近三年的抗疫斗争,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磨砺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这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02

  也要看到,当前,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在新一轮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也要因时因势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针对疫情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防疫举措的科学精准。

/

  事实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防疫举措,确保防疫举措科学精准,正是我们三年防疫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前期防疫取得明显成绩的重要原因所在。

  根据新冠肺炎病毒的变异情况,我们的防疫举措一直在因时因势进行优化调整。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就在3年内更新了9版,平均一年出台3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对前一版本做出较大调整,针对新情况、新特点增添新内容。

/

/

/

/

  近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基础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再次对防控措施做出优化完善,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足见,我们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

/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还是二十条优化措施,具体防控举措在变、在优化,但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总策略始终未变。

  03

  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坚决摒弃不负责任的态度,坚决防止打着优化防控的旗号搞撒手不管、“一放了之”,不断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

  这就要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提升疫情监测的敏感度,同时加强对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切实做到风险人员的早发现和早管控。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动员所有的防控力量,以快制快,同心抗疫,构筑全社会共同防控的战线。

  另一方面,也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做好民生保障。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医等基本民生服务,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才会增强大家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事,以精准之措应对非常之难,就一定能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策划:朔方

  编辑:云韶

  校对:方相

  视频:新京报

  图片:齐鲁壹点、大众日报、海报新闻、齐鲁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网、健康时报、市中头条、澎湃新闻、网络

(齐心鲁力)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